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中美创客在青"联姻" 七海外项目落地青岛蓝谷

2015-11-24 09:16:21
责任编辑:光影

●超级WiFi智慧城市应用技术研发项目

智能天线超级WiFi,可覆盖1.5公里

在当天的路演中,有一个团队是获得过许多大奖的明星团队。公司创始人黄飚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创造了很多无线领域成功创业的记录,拥有超过25项技术专利。公司的另一位负责人陆弘亮先生,是UT斯达康公司创始人,也是美国《时代》周刊(Times)评选出全球数字信息领域前50名风云人物。他们在智能天线领域拥有全球领先技术,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国的著名港口。目前硅谷最著名的谷歌公司附近的无线WiFi都在应用该公司技术。

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到达一个地方赶紧问有没有无线WiFi,“要想无线wifi的辐射面变广,根本要解决的就是基站信号接收的问题。”黄飚博士说,无线WiFi简单地讲是通过发射点的信号下行、手机的连接信号上行来实现的,由于手机的功率相对比较小,发射强度有限,如果距离远的发射点会接收不到手机的信号,所以普通的无线WiFi一般覆盖的面积在几百米的范围,但是他们的智能天线技术克服了这个难题,智能天线接收手机连接信号的灵感度提高了10倍,所以无线WiFi的覆盖范围可以扩大到1.5公里。

“打个比喻,一个人说话声音比较小,我只有1个耳朵,那我只能距离他近一点才能听见,但是我现在有10个耳朵,那么他即使距离我远点,我也能听得比较清楚,智能天线就是这个原理。”黄飚博士介绍。

黄飚博士告诉记者,在该技术的运用中,最关键的是发射点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有效,能实现无缝隙覆盖,提高WiFi的使用效率。其实,他们已经实现将LED路灯作为WiFi发射点,每一个路灯就可以变成一个小的发射塔,路灯里面安放无线发射器,1公里内都可以辐射,不用再找别的站点,有路灯的地方就有无线WiFi,而且因为使用LED灯可以节能五成,节约的这部分钱就可以来支付无线WiFi的费用。

“而长期来说,当无线WiFi形成一张网后,就可以分析连接WiFi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商机就会更多。”黄飚希望能在青岛把项目进行落地,比如在蓝色硅谷实现免费的无线WiFi全覆盖。

路演项目

●一对一在线英语教育平台项目

美国孩子教中国孩子让儿童告别哑巴英语

想找外教却嫌费用太高、在线英语课程不适合自己、学英语十年还是哑巴英语……这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扰。本次活动中,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计算机硕士韩振江带来了BUDDYCLASS儿童一对一在线英语教育平台项目,平台通过“让美国孩子教中国孩子”的形式,解决儿童融入美国社会的最大痛点。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在国内,很多家长想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学到纯正的英语,但往往遇到语言教师发音不地道、学习过程单调孩子逆反心理重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韩振江表示,他们针对这种市场需求,以当下最先进的共享经济思路为出发点,建立BUDDYCLASS(伙伴英语)英语教育平台。

平台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什么是共享?韩振江说,共享就是中美两国的儿童可以在平台上根据彼此适合的时间自由对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沉浸式的学习。“比如,有个中国的孩子每周一、三、五晚上8点到9点时间比较空闲,想用这段时间和美国孩子交流,美国的孩子通过平台看到中国小朋友发的信息,也正好在这个时间有空,两个孩子就可以在平台上对接,在互动中学习彼此的语言。”

“通过和美国同龄学生学英语,交朋友,能提高中国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方便中国孩子了解美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舒适度和社会融入感。”韩振江告诉记者,和一般的在线学习不同,他们给需求双方提供一个一对一的学习交流平台,平台提供的教程也是美国国家核心教程,所以优势非常明显。与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相比,平台搭载了“互联网快车”的在线英语教育优势很多:对学员而言,互联网平台使得一对一的强互动变成可能,不需提前很久约课,也不需要专门去教育机构上课,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平台的市场潜力非常大。”韩振江表示,平台改变了传统用户英语为考试的观念,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有1.5亿,美国初高中学生有1500万,约20% 有语言学习需求,在巨大需求群体下,平台的市场开拓前景广阔。

据悉,韩振江拥有创业公司的成功经历和超过十年的世界前十强公司管理经验,团队中的其他两名成员也有美国高校计算机等专业背景,他们团队研发的伙伴英语APP于今年9月底发布,现在的付费用户已经非常可观。下一步,平台将在中国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并将开发韩国市场。

在路演项目中,王宇融带来的可穿戴式智能交通工具非常惹人注意,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王宇融,拥有20多项美国及全球设计和功能专利,他们的“可穿戴式智能交通工具”项目曾获得过多项大奖。

■“政”能量

蓝色硅谷多元创客模式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前期硅谷已经举办过多次创客路演,但是专门针对美国创客举办路演,尚属首次。”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高端创客引领、资深创客带动、草根创客发动,蓝色硅谷核心区提倡多元创客模式,以满足不同创客的创业需求。“蓝色硅谷的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负责人称,蓝色硅谷以科研创新、文化教育为主体功能,突出发展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培育,结合教育、医疗等完善配套设施,旨在为海内外优秀的海洋科技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负责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中美创客在青岛的首次“联姻”。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相继投入使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45个项目争先建设;15.8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正式启用……负责人表示,随着蓝色硅谷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其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的功能也日益凸显,这些优势不仅成功吸引了国内创客的眼球,对美国创客来青岛发展也极具吸引力。

“今后我们还将定期举办创客行活动,帮助更多的人才了解青岛市创业投资政策与环境,更好地为国内外学者和创业团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青岛本土创客的发展。”负责人表示。

青岛蓝色硅谷作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生态创业圈”是青岛蓝色硅谷提出的创新创业新想法,旨在打造一个“高校+企业”、“科学家+企业家”和“科研+居住”相融合的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入驻,青岛蓝色硅谷不仅规划建设了20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给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还尽最大能力为各类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大平台

硅谷中国网构建中美“两谷”合作平台

作为本次“美国硅谷创业者青岛蓝谷行”活动的承办方,硅谷中国网自今年7月份上线以来,致力于打造展示蓝色硅谷创业环境的平台,为营造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项目引进的良好氛围,搭建海外创业团队回青岛创新创业的平台助力。

“依托半岛传媒优质丰富的媒体资源,借助美国股东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今年7月,半岛传媒牵手美国新途传媒集团合资成立了青岛硅谷互联网络有限公司,在中国运营‘硅谷中国网’,在美国运营‘硅谷中国网(美国)’。”青岛硅谷互联网络有限公司负责人称,成立这家公司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为有需求的项目进行量身定做的宣传推广方案,面向的服务对象包括蓝色硅谷及山东省、全国范围内的重点项目。

“硅谷中国网”涵盖宣传推广、金融投资、科技服务、实业贸易、众创空间、会展旅游等多项服务内容,以青岛为基础,立足山东、辐射全国,连接国内外“硅谷”,以网站为主,依托“PC网站+APP+微博+微信”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做好项目和政府、企业的展示平台,同步进行双方的沟通、交易,做成金融、科技成果的创投、交易平台和人才的引进输出平台。

“与‘硅谷中国网’同时启动的,还有服务于创客的硅谷互联创客空间。”青岛硅谷互联网络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硅谷互联创客空间旨在为创客提供创业培训、路演、导师对接、媒体宣传、创业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设立在美国硅谷的天使投资会、遍布全球路演平台以及在美国硅谷的丰富资源,为创客提供资本运作、国际化交流等一系列的服务,力争把硅谷互联创客空间打造成中美创客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创客看蓝谷

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有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以“硅谷”二字命名的区域,都是“顶级”的代言 —— 顶级的科技氛围、顶级的人才聚集、顶级的居住环境。11月22日下午,中美创客团队集体参观了青岛蓝谷。

“硅谷”中国创世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刘金波在参观了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后,对特别为顶级创客量身打造的天逸海湾项目赞不绝口。“蓝色硅谷不仅风景优美,环境宜人,而且海洋和海洋科技赋予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自然风光和生活环境简直可以媲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走进蓝谷让我有一种身处硅谷的感觉。”

据了解,随着蓝色硅谷的迅速崛起,一大批优质房地产项目选择先后入驻,天逸海湾项目位于崂山区和即墨交界、蓝色硅谷核心区内,天逸海湾项目开发商山东鲁信金山投资有限公司发展部经理冯雅姝表示,天逸海湾项目的入驻正是看中了硅谷的发展潜力,以满足高端人群对高端居住生活设施的需要。

参观中,创业者们也对比了青岛蓝谷和美国硅谷。创客黄飚总结他在美国硅谷的体验,在美国硅谷,完善的配套是一方面,但其塑造起来的创业创新文化更为宝贵,在美国硅谷里,创业是融入到每个人骨髓里的,大家都勇于尝试新的领域,不惧怕失败,而且,美国硅谷里还有完善的融资保障、中介服务机制,呵护每一个有价值的创意成长,这些都是青岛蓝谷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从而让青岛蓝谷成为新的创新创业品牌。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