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十万在青大学生面临毕业 “慢就业”一族增多

2017-06-16 08:54:22
来源:青报网
责任编辑:帛幼

原标题:十万在青高校大学生今年毕业 “慢就业”一族增多

大学生“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有所松绑,“慢就业”一族渐渐增多。一方面,“慢就业”背后折射出大学生理性选择职业的择业观;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力较弱,缺乏职业规划而不得不陷入被动“慢就业”的窘境——

大学生“慢就业”背后的理性与无奈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迎来了更加复杂的就业形势,795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青岛方面,今年在青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十万人,青岛生源毕业生约有3.8万人,均比去年有所增加。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却有一部分毕业生并不急于就业,而是利用毕业后的时间慢慢思考职业规划、“充电”、游学等。

记者采访发现,大学生“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有所松绑,“慢就业”一族渐渐增多。一方面,“慢就业”背后折射出大学生理性选择职业的择业观;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力较弱,缺乏职业规划而不得不陷入被动“慢就业”的窘境。

“慢就业”一族渐增多

“2017年在青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十万人,青岛生源毕业生约有3.8万人,均比去年有所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青岛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华慧接受采访时说,与严峻就业形势相对的却是毕业生“慢就业”一族的渐渐增多。

在连续经历了两年考研失败、赋闲在家一年后,2016届毕业生郭硕耘终于决定与今年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加入到求职大军中。“合适的岗位不多,看来这场又没戏了。”在市人才市场举办的一场综合招聘会上,这位毕业于青岛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青岛小伙慢悠悠地与记者攀谈道。小郭说,他身边毕业后迟迟没有落实工作的并不在少数。

百度百科对“慢就业”一词的解释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在市人才市场招聘部部长官迎春看来,“慢就业”已不算新鲜事儿。每逢举办大型招聘会,官迎春都会到市场上转转,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最新动向。今年以来,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求职者主动到摊位前应聘的有所减少,不少求职者表示只是来转一转、看一看,而企业的HR反倒是穿梭于现场,主动与求职者攀谈。“大学生求职者似乎并不急于找工作,这种‘慢就业’现象在新生代就业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此,岛城一家服务类企业招聘负责人王涌韬也有同感。“大学生求职者求职意愿好像不是很强烈,我们企业提供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条件在同行业都算不错的,但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

智联招聘华北区市场经理江祯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智联招聘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在今年面向全国开展的《2017大学生求职指南》调查中首次加入“慢就业”的选项。“在93420名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应届生比例高达9.8%,高于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和‘出国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慢就业’现象兴起,成为大学生就业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

理性:大学生自主择业观凸显

尽管“慢就业”现象渐多,但华慧认为,理性的“慢就业”仍占多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毕业即工作’的传统就业观念正在松绑,就业不再是简单的找一份工作,而是为了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华慧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慢就业”有其积极意义。

虽然即将毕业离校,工作仍然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小王却并不那么着急。来自潍坊学院计算机专业的青岛姑娘小王从去年开始忙着准备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等到4月份所有考试均以失败告终后,才正式投入求职大军。“既然已经错过了去年找工作的黄金期,就只能慢慢找合适的。不能为了毕业前把自己‘签’了就草草找一份工作吧。”采访中,小王告诉记者,最近两个月的求职并非一无所获,手里也握有几家用人单位的offer(录取通知),只是自己觉得不理想,希望可以多比较比较,找到更适合的工作。

对此,江祯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通过选择‘间隔年’来‘充电’、游学、支教等,在尝试中慢慢寻找自己的兴趣。这些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睐工作与兴趣相结合。”江祯认为,应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让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性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理清思绪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加入职场。“这在一味强调就业率的当下,‘慢’无疑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品质。况且‘慢就业’并非不就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停下来的这段时间提升能力,找到既符合理想、又实际可行的目标,自行规划路线并付诸行动,其中的锤炼与努力可以促使大学生快速成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无奈:就业力低导致无业可就

山东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徐进早在去年底就已经落实好就业单位,并且是自己一直向往的新媒体行业。对于找到心仪的工作,徐进归结为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大二开始对新媒体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学了产品运营、PS等知识和软件,大学期间的实习也全部都在新媒体领域。”徐进认为,不少毕业生通过“慢就业”来逃避就业,其实是缺乏职业规划的结果。

“有好的工作,谁会有业不就啊。”郭硕耘告诉记者,他身边就有不少以考研为借口、逃避找工作的同学。对此,官迎春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一些大学生存在“畏就业”心态,并不急于稳定就业,这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求职技能有关。”江祯也表示,不排除部分毕业生延迟就业是因为感知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又不愿屈就不喜欢的工作,而选择用“慢就业”来逃避现实的竞争。

“求职也有技巧,就业力也是能力的体现。”山东科技大学就业指导科刘梅月老师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好工作”的认识往往通过父母、媒体等来了解,往往有失客观,加上缺乏职业规划,影响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成功率。

“当前的就业难题,既包括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也包括‘慢就业’‘不就业’这些由学生和家庭延伸出的社会问题。”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刘新民曾在一次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说。刘梅月告诉记者,她连续多年对毕业生思想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在你就业过程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一题,“家长的影响”排在首位。“不得不承认,目前大学生‘慢就业’的心态与家长的引导不无关系。现在不少家庭物价条件比较优越,家长主动透露出不需要子女急于找工作的信号。”刘梅月说。

而为了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近年来青岛市人社局连续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通过实名制管理,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对接岗位和政策。刘梅月告诉记者,山科大对离校未就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服务,就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通过对2016届毕业生的跟踪帮扶,年底毕业生就业率比初次就业率提高了9.33%。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莉莉)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