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记青岛港工人宋利明:48米高空上演“一钩准”

2017-01-26 11:07:47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张淼淼
责任编辑:光影
\

宋利明在48米高空工作。

1月24日,青岛港前湾港区天朗气清。机械轰鸣声中,桥吊机在高空轻巧流畅地穿梭。“80后”桥吊工人宋利明,是这个全年无休、24小时精确运行体系中的一环。

由于技术过硬,宋利明通常会被安排到“重头”线。他操作的是先进的“双吊具”桥吊,可同时抓取四只集装箱,一艘8000T的巨型船舶驶入海港。“人员到位,”宋利明用对讲机跟指挥手沟通完,无线终端上传来第一只集装箱的坐标:24贝,13列,92层。看似复杂的坐标,在宋利明那里却几乎不需要反应时间。只见他驾驶车厢平稳向前移动,再快速降落,经过一番调整,吊具停到了船舶的目标集装箱上方;指挥手一声令下“关锁”,吊具将集装箱稳稳抓了起来,车厢折返陆上,又经一番辗转移动,箱子稳稳落卡到拖车上。整个眼花缭乱的过程仅用时1分30秒。在几十米高空手工操持,要将二十吨重的吊具4个旋锁精准插入几平方厘米的锁孔,靠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记者升上48米高空,体验了一把桥吊司机的生活。车厢远没有外面看上去那么稳当。虽然宋利明已经将速度降到最低,但仅是一个来回,移动和停止中产生的惯性已经让记者的胃翻江倒海。而这样的往返,宋利明每个小时就需要走三四十回,一天下来四五百回。更要命的是中途没有休息时间,午餐是队长给送上去,司机抽空当吃上两口。“两次作业之间停顿5分钟,就有可能误事。一旦造成船舶拖延,损失不可估量。所以我们都是尽量往前赶。”宋利明每天上车前打一小瓶水,在车上一待就是12个小时,尽量避免如厕。由于家住附近,每年年三十或初一,宋利明必定有一天要上班。去年除夕夜时,人手紧缺严重,他同时兼顾着好几台设备。而从一台设备换到另一台设备时,往往要走上千米。

刚被调到桥吊岗位时,宋利明如临大敌。“这样的大‘家伙’,一旦发生事故损失那都是好几百万、上千万,紧张啊。”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暗暗观察、学习老工人的操作,加上经常参加公司培训和各类技能比武,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技术。如今,他每个月能装卸6000只集装箱,收入也相当可观。“桥吊工作确实辛苦,但都是凭技术吃饭,别人做不来。技术好的,还经常有机会拿奖,在公司、行业内都很受敬重。”桥吊属于长时间高强度作业,宋利明认为学会调控工作节奏十分重要。“现在我都是哼着曲儿,很开心地工作。”

在卧虎藏龙的桥吊队伍里,很多人都有“拿手绝活”,比如“飞燕”“穿针”“打靶”等等。宋利明表示,这些实践中萌发的“金点子”可不只是摆在媒体上好看的“花拳绣腿”。几年前,宋利明在实践中琢磨出激光对位的方法,经过试验后在全公司推广开,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他也因此拿了单位的“科技奖”。“第一台试验用的激光发射器,是我自己花1000块钱买的。”宋利明表示,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青岛港对工人创新的巨大鼓励,搞创新早就变成桥吊工人的自觉自愿。

一记完美的“一钩准”,箱子稳稳落入幽深的船舱。监控画面上,外国船员对宋利明竖起大拇指,对讲机里传来赞许声。“特自豪。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工作我能干一辈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淼淼 文/图)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