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海洋国家实验室举办学术年会 展示优秀科研成果

2018-01-16 08:57:10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海洋国家实验室集中展示多个优秀科研成果

1月15日,记者采访获悉,在14日结束的海洋国家实验室2017年学术年会上,来自国内外涉海单位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通过特邀报告、主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多个优秀科研成果。其中,黄海绿潮防控最新研究进展、新型台风预报模式等成为最大亮点。

“绿潮综合指数”可提前预报

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介绍,2017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研项目经费达45.8亿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等联合发起大洋钻探船建设计划,全球第三条大洋科考船“梦想号”将于2021年下水;与山东省科学院、浪潮集团合作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600万亿次/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建立了国家级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2017年中国三艘4000吨以上的考察船全部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建成智慧海洋等三个联合实验室、海陆气候环境变化等三个开放工作室。

针对黄海绿潮连续多年暴发的关键科学问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牵头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作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项目团队已经进一步确认了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海域,而且在黄海海域形成大规模绿潮的浒苔在遗传特征上有别于我国近岸定生的浒苔种群,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漂浮生态型”。项目团队提出了应用“绿潮综合指数”,预测黄海海域绿潮总体规模的思路,能够提前30~40天预测黄海海域的绿潮规模,为绿潮的预测预警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2017年度的现场调查与遥感分析,首次在北纬35度以北发现了马尾藻形成的金潮、浒苔形成的绿潮和米氏凯伦藻形成的赤潮同时暴发的现象,黄海海域“三潮齐发”的现象表明黄海未来藻类灾害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为此,专家呼吁加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长期综合监测,项目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对2018年绿潮发生发展状况的观测、研究和预测工作,及时掌握绿潮发展态势,支撑绿潮防控工作。

突破台风强度预报偏差难题

在台风强度预报领域,过去几十年,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进展,表现在对强台风预报偏弱,而对弱台风预报偏强,究其原因是缺乏海洋与大气界面精细物理过程的科学认知。为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科技攻关,在湍流这一国际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发现波浪破碎产生的飞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通量,从而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强;而波浪产生的湍流混合以及降雨过程则可通过降低海表温度减少海气热通量,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弱。这3种物理过程的共同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台风强度的预报偏差。

基于上述新的科学认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台风科学研究与实际预报的中尺度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于台风特别是强台风,新发展的耦合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台风强度预报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为世界海洋减灾防灾贡献了最新中国方案。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