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船舶突破“智能制造” 跻身国内造船先进行列

2019-04-01 09:02:33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青岛船舶突破智能制造 北船重工跻身国内造船企业先进行列

精益造船缩短生产周期

与第一代超大型矿砂船相比,该系列船在应用超长冲程主机、高效推进、高压岸电、拆船公约等新措施的基础上,首次在新造船阶段就为将来改装成LNG燃料动力船做好准备,并提供货物液化、航速双程优化等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行业引领价值。该船每日主机油耗从第一代的97.9吨下降到79.5吨,降幅18.8%,采用最新应力监控系统,随时对船体安全进行预报预警,满足船舶在25年一遇风浪中的动力响应。最大装卸货速度是常规船舶的两倍,满足一次装货要求,装货过程实时监控。

2016年3月,中国矿运、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及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先后和国内四家船厂订购了30艘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武船集团北船重工承接了8艘该型船订单,2017年9月,30艘船中的首艘船舶在北船重工出坞,截止到2019年2月,北船重工陆续交付用户7艘该型船。在建造过程中,武船集团北船重工积极推进精益造船,以提升造船产能10%和生产效率15%为目标,积极推进智能化建设,进一步缩短了造船周期,为按时建造国际一流船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船舶业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仍在低位徘徊,特别是今年以来,欧美船东普遍观望,造船市场行情十分冷清,船舶市场新增订单全面下降。随着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市船舶行业要想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船舶制造技术融合,快速提升船舶建造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以智能制造助推企业提质增效,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智能制造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恶劣是船舶海工行业的显著特点。目前,我市船厂总体智能化水平较低,企业一线生产还是主要以劳动力为主,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万吨工时消耗、单位面积产出均低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数字化、自动化和精益生产等方面,仍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部分企业尽管已加大智能制造改造步伐,但在推进智能制造上投入不足。此外,既了解信息化又懂企业生产流程的综合性智能制造人才短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不足等原因也制约了部分企业的智能制造改造进程。

青岛加快推进船舶“双智计划”

鉴于智能制造在推进船舶海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确定把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船舶制造技术融合作为主攻方向,正全力做好船舶行业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导、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引导北船重工等船舶企业智能化科学发展。2018年,北船重工40万吨矿砂船被评为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公司实施机舱总段层间总组、艉半船串联建造、艏部大型总段云轨滑车定位等新工艺,年度提高生产效率5%,船舶建造周期持续缩短,全年造船完工交付11艘/269.26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并成功交付6艘世界最大新一代40万吨矿砂船,跻身国内造船企业先进行列。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将贯彻落实工信部船舶 “双智计划”,把推动船舶海工行业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类分层指导,分步骤持续推进,指导船舶海工企业从源头的设计开始,到施工现场工艺流程的改变,再到打通从设计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链,探索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支撑的先进制造模式与新型业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智能制造引领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船重工承接的8艘全球最大的矿砂船今年上半年即将全部完工交付用户。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建造的最大散货船,标志着我国在建造超大型船舶上技术再次突破,在世界造船业内赢得了话语权。据了解,该系列船舶采取精益造船新模式,提升造船产能和生产效率。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确定把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船舶制造技术融合作为主攻方向,以智能制造引领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闻延申

青岛船舶海工产业:乘风破浪立潮头

船舶海工产业链是我市重点打造的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之一。近年来,航运市场低迷,国际油价下跌,海工装备低端产品过剩,使船舶海工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青岛船舶海工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克服各种困难“逆势上扬”,201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84.5亿元,完工造船146.1万载重吨、修船211.7万载重吨。在船舶关键配套、海工装备重大项目、深海运载作业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大为增强。

青岛船舶海工产业链包括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零部件、集装箱制造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船舶海工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1家,包括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企业70家、海工装备企业6家、集装箱制造企业5家;拥有大型造修船坞8座,包括50万吨级船坞1座,30万吨级船坞5座,15万吨级船坞1座,10万吨级浮船坞1座;年造船能力达到288万载重吨,海工装备钢材年加工量达到30万吨;拥有中低速柴油机、甲板机械、舰船电力推进系统、曲轴及船用电气控制系统等多种配套产品。其中,船用压载水处理装备、航行数据记录仪、船用锅炉、风机等产品已占到国内市场的50%以上;拥有中船重工所属7家国内顶级船舶技术研究院所分部以及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5家。

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了解到,当前我市船舶海工产业存在研发设计能力不足、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匮乏、核心配套技术受制于人、海上运载装备专用技术水平落后等短板。对此,我市将依托武船集团、中海油青岛海工、海西重机等重点企业,瞄准大型、高端、深水等目标,努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规范、系统集成、工程总包等关键环节,全力提升总装建造、技术服务、关键系统和设备自主配套能力,力争到2020年,船舶海工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打造全国一流、链条完整的海工装备和船舶研发制造基地。(记者 王伟)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李沛)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9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采编许可证:3712018002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