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批次自加热食品比较实验 莫小仙牌样品表现差

原标题:自加热食品安全吗?存在烫伤和爆炸风险吗?青岛市消保委发布20款商品比较试验报告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自加热锅、自加热饭等广受消费者欢迎。自加热食品是指不依赖电、火等传统加热方式,而是用自带发热包加热的预包装食品。发热包遇水后迅速发生反应,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将食物加热到较高的温度,这种自加热食品的包装盒能否经受这么高的温度?使用中存在烫伤和爆炸风险吗?为了给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商品信息,青岛市消保委于2022年10月-11月期间,开展了自加热食品安全性比较试验。

本次比较试验委托青岛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依据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为:高锰酸钾消耗量、总迁移量(10%乙醇、4%乙酸、95%乙醇)、重金属、脱色试验、烫伤风险、爆炸现象。

本次比较试验的样品由市消保委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分别在青岛市内大型商场、超市以及京东等电商购物平台,按照消费者实际购买程序共购买20批次样品,其中18批次来自商场,2批次来自线上商城。20批次样品中,17批次自加热包装内盒为塑料制品,3批次自加热包装内盒为金属制品。

检验结果如下:

本次比较试验中,18批次样品(含3批次金属制样品)所有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2批次样品总迁移量(4%乙酸、100℃、1h条件下)不符合标准要求,分别是莫小仙台式卤肉煲仔饭(生产日期2022/9/14)、自热火锅麻辣牛肉小郡肝方便火锅(生产日期2022/7/14)。从检测结果看,自加热食品外包装盒还是存在一定质量问题。

自加热食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种类繁多,目前缺少相关标准进行规范。自加热食品由发热包、外包装盒、食品等组成,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并不直接生产上述原材料,特别是发热包和外包装盒,而是把代工厂生产的各组分进行组装、售卖,市消保委在征询企业意见反馈中发现,食品生产企业虽然也有索证备案,但存在对原材料把控不严的情况。

消费者较关心的烫伤风险测试显示,常规使用条件下排气孔温度均在90℃以上,外盒顶部、侧边、底部温度均在80℃以上,消费者如果直接接触会存在烫伤风险

样品质量没有随产品的价格有趋势性的变化,说明产品质量与价格没有必然联系。

具体试验数据分析

高锰酸钾消耗量

高锰酸钾消耗量指的是从食品接触材料迁移到食品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的量。虽然食品接触材料经过加工、运输后,大部分能被氧化的有机物已经被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性的物质氧化,但若生产企业违规使用或过量使用添加剂也会导致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会导致这类易被氧化的物质过多地迁移到食品中,引起食品变质,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国家标准GB 4806.7-2016中对高锰酸钾消耗量的限量要求为10mg/kg。17批次样品高锰酸钾消耗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金属材质样品不适用此项目)。

总迁移量



总迁移量是指从食品接触材料中迁移到与之接触的食品中所有非挥发性物质的总量。数值越高,说明食品接触材料在包装食品时迁移的非挥发物质就越多,这些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容易产生异味,从而影响食品的口味,甚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消化不良、局部疼痛、肝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严重者会导致结石以及重金属中毒。国家标准GB 4806.7-2016中对总迁移量的限量要求为10mg/dm2。在10%乙醇、100℃、1h条件下17批次样品总迁移量均符合标准要求;在4%乙酸、100℃、1h条件下,有2批次样品总迁移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在95%乙醇、回流温度、1h条件下,17批次样品总迁移量均符合标准要求(金属材质样品不适用此项目)。

总迁移量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原因可能是:

1、生产企业使用了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未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如接触食品的类型、使用温度等;

2、违规使用或过量使用填充辅料和添加剂;

3、生产工艺不成熟等。

重金属

 

重金属项目包括针对17批次塑料材质样品检测的重金属(以Pb计)项目和针对3批次金属材质样品检测的砷(As)、铅(Pb)、镉(Cd)项目。人体摄入过量重金属元素后,会造成重金属中毒,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呕吐、腹泻、胸痛等症状,甚至可引起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和癌症。20批次样品的重金属项目均符合GB 4806.7-2016、GB 4806.9-2016的要求。

脱色试验

 

本次比较试验17批次塑料材质样品按照测试要求在植物油、无水乙醇、浸泡液条件下均为阴性,均未出现脱色现象,均符合国家标准GB 4806.7-2016的要求(金属材质样品不适用此项目)。

烫伤风险

自加热食品的加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热过程,发热包在发热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且无法对加热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这就导致使用自加热食品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探究不同品牌自加热食品包装盒在使用过程中的烫伤风险和爆炸现象,对20批次样品进行了常规使用条件下的温度测试和非常规添加沸水试验。

1、常规使用条件下的温度测试。采用8通道的TP-700多路数据记录仪进行温度试验数据测试和记录,温度存储间隔时间设置为1秒,试验设置8个温度测试采集点,分别是发热包底部、发热包顶部、发热槽、食材盒底部、外盒顶部、外盒侧边、外盒底部、排气孔,如下图所示。启动多路数据记录仪,并将发热包放置于发热槽中,加入蒸馏水至包装盒指示水位线。迅速放入食材盒,并扣好盖,记录整个发热过程8个测试点的试验温度。每批次取两个样品进行常规使用条件下的温度测试。

2、非常规添加沸水试验。试验前观察自加热食品外包装盒是否有明显排气孔。若有明显排气孔,可进行加沸水试验,首先将发热包放置于发热槽中,将准备好的沸水加入发热槽中,至包装盒水位线,迅速放入食材盒,并扣好盖,观察15分钟中内是否有爆炸现象或者鼓盖现象产生。

3、在自加热食品加热过程中,加热包中的氧化钙、铝粉等主要成分会和水发生反应并释放大量的热,将发热槽中的水转化成蒸气,从而对食品进行加热,多余的水蒸气则通过排气孔排出。

图3-1是加热过程中排气孔的最高温度图谱。由图可以看出,排气孔水蒸气的最高温度范围在90~96℃之间,此时皮肤接触水蒸气存在被烫伤的风险。

图3-1  20批次样品在加热过程中排气孔最高温度图谱

图3-2所示为20批次样品外盒顶部、外盒侧边、外盒底部三个部位的最高温度谱图,三个部位最高温度范围在81~94℃之间,温度较高。所以在自加热食品加热过程中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自加热食品外包装盒,防止发生烫伤。

图3-2  20批次样品自加热食品在加热过程中外盒顶部、外盒侧边、外盒底部三个部位的最高温度值谱图

在自加热食品加热结束后,是否还会产生烫伤风险呢?图3-3所示为20批次样品加热15分钟后外盒顶部、外盒侧边、外盒底部以及排气孔温度分布曲线。由图可以看出,部分测试样品仍呈现出较高的温度,如12号样品和14号样品的排气孔温度均>90℃,使用者开盖时可能会出现烫伤风险;1、3、5、8、10、12、19号样品顶盖温度仍>80℃,也存在一定的烫伤风险。样品序号、编号对照表见附录1

图3-3  20种不同品牌自加热食品在加热15分钟结束外盒顶部、外盒侧边、外盒底部、排气孔温度值谱图

爆炸现象

非常规添加沸水试验是通过沸水作为发热包的反应剂,来测试自加热食品发热过程中是否会发生爆炸现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在人为失误加入沸水的情况下的安全风险。加入热水后,自加热食品的发热包迅速反应膨胀,发热过程比加入冷水更激烈,但发热过程中,20批次自加热食品未发生爆炸现象;发热结束后20批次自加热食品包装盒和食材盒均无热变形现象产生。

消费建议

1、健康饮食,按需选择。自加热食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丰富口感、味道以及储存方便,增加了很多调味料还有食品添加剂,从健康角度来讲,我们还是建议尽可能适度食用。

2、购买正规厂家产品。购买时需注意产品是否标注了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执行标准、使用温度、注意事项等信息以及外包装是否完整无损。

3、仔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使用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自加热食品外包装盒以及排气孔,尤其注意不要让低龄儿童自行操作,避免发生误食、烫伤风险。

4、使用完毕后,一定要等加热包完全冷却后,和其他残余物分别放入垃圾袋,以利于环保和安全。

特别说明

1、本次比较试验结果仅对样品负责,不代表品牌其他型号、批次以及包装盒内食品的质量情况,任何单位不得擅自使用比较试验结果做宣传。

2、样品“价格”为当时购买价格(含食品在内),仅供参考。

[来源: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 编辑:赵晓珊]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3 03/14 09:31
· 来源 ·
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
· 责编 ·
赵晓珊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