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营收突破720亿元

原标题:“含AI量”拉满 青岛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营收突破720亿元 青岛企业已取得多项新突破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人工智能已具备解决一些现实场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作用越来越凸显。人工智能已进入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青岛有着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提供了沃土,青岛正加速推进着AI技术的应用落地。

近日,山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省共13个集群上榜,青岛申报的人工智能集群成功入选。青岛围绕实施算力设施“强基”、算法模型“铸魂”、数据要素“提质”、核心产业“固链”、创新平台“领航”、产业生态“聚力”、场景应用“赋能”等7大行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超过300家,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

垂域大模型引领智慧交通迭代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应用,精准赋能各行各业的垂域大模型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青岛企业陆续推出面向智慧交通领域的垂域大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海信网科是智慧交通行业龙头企业,在技术攻关和产业落地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76个城市,是智慧交通领军品牌。今年4月,海信推出面向城市交通行业的垂域大模型——“海信通途大模型”。这款垂类大模型有多智能?它能对12345、12389等交通民意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和打标签,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较原有基于规则的自动化方案提升20%;它还能对9类105种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智能识别,排查准确率超80%,效率提升50%。

近日,福耀科技大学数智中心启用,其背后就是海信HiBuilding平台。它不仅可以对全校2.8万台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通过打通海信旗下的日立中央空调、科林电气的光伏/储能/充电桩等系统,实现“产—运—用—管”全链条的建筑系统节能,综合节能率超过20%。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存在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突发客流与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乘客服务精准性不足、企业精细化管理不深等发展难题。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联合13家高校、企业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经过近2年的研发,在今年的4月发布了地铁行业首个垂域大模型1.0版本。以供电设备跳闸为例,供电智能体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精准的快速定位,并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自动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7步缩减至7步,处置效率提升70%。

发力“具身智能”关键零部件

继大模型后,“具身智能”成为今年科技界的新热点,被认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的重点方向。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能够满足高端制造业对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柔性的需求,如在汽车、医疗、航天等行业实现复杂场景应用,打破国外品牌在这些领域的垄断。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锦玉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是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细分赛道之一,作为链主企业,国华智能主要承担两方面重要职责。一是在技术研发上发挥引领作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全球化研发体系,掌握机器人动力学与运动控制、高精度力感知与力控制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带动全行业技术水平提升。二是在应用牵引上,通过打造行业标杆案例,如与小米等车企合作,实现机器人行业的高端应用,打破国外机器人在部分领域的垄断,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为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示范,激发市场对机器人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国华智能引入在机器人行业有丰富经验的核心人才,以全局化的视野整合顶尖智力资源与技术成果。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了电机驱控、精密传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研发生产,在传动精度、性能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核心技术层面,掌握了机器人全栈技术能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机器人。在控制系统方面,工业机器人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协作机器人高动态力控技术、本体高刚性高可靠设计得到验证。这些成果使国华智能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显著优势。

打造产学研共同体

推进AI落地

青岛人工智能产业下一步往哪走?尽管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几乎所有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都认为,通过打造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一体的产学研共同体,推动行业发展。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裁周钊介绍,海信网科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了青岛市10家创新联合体之一:“智慧交通大模型创新联合体”,海信网科积极与山东大学、北航青岛研究院、山东科技大学等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力争在大模型时代继续傲立智慧交通的行业之巅。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宏宇表示:“利用我们的产业优势,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理解、知识推理和泛化能力,成为解决行业难题,促进业务重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的有效路径。我们联合17家地铁单位和18家产业单位组成共研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形成行业共识。在通识大模型基础上加上行业数据进行训练和微调,研发智慧城轨垂域大模型及相关智能体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我们在城轨垂域大模型的研发能力和经验,可以向港口、电厂等其他场景进行扩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锦玉表示,国华将着力于加大研发投入,利用政策资金支持,加快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加速产业集群建设,借助政策引导,吸引更多优质上下游企业集聚,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打造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响应政策中全场景应用的号召,与各行业客户深入合作,挖掘更多机器人应用需求,推动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李沛

本版图片均由企业供图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8/04 07:14
· 来源 ·
青岛晚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