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楼大厦变“吸金高地”
7月30日,深圳“2025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领奖台上,青岛市市北区再度捧回国家级荣誉——“2025年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区”称号。这是继2023年斩获全国唯一“产业集聚示范城区”、2024年跻身“发展指数标杆城区30强”之后,市北区楼宇经济的又一里程碑。
从青岛老城区的“垂直空间”到全国瞩目的“经济高地”,市北区以103座商务楼宇为载体,用24座税收过亿元楼宇、30座特色产业楼宇的亮眼成绩,展现了“向空间要效益、向楼宇要产值”的发展智慧,标志着市北区“多元发展空中高地”成效显著,为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北模式”。
破局之路
零散管理到系统运营的蝶变
在城市发展的棋局中,老城区往往面临空间资源有限、产业结构固化的双重困境。作为青岛传统城区,市北区数年前便锚定“向空间要效益、向楼宇要产值”的发展理念,开启了楼宇经济的转型之路。
转折始于“三维协同”机制的构建。市北区创新性地提出“产业赋能、运营提质、生态协同”的发展框架,将100余座商务楼宇及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达426万平方米)逐步打造成经济增长的“垂直引擎”。如今,漫步市北区,24座税收过亿元楼宇(其中超20亿元楼宇1座)、30座特色产业楼宇如同散落在城区版图上的“空中聚宝盆”,其中青岛国际航运中心、融汇中心、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已成为各自领域的标杆。
数据见证跨越:今年二季度,市北区在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及产业园区共93座,同比增长10.7%,总建筑面积约419.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2%,入驻企业达7907家。百洋医药、山东海运等大型企业总部纷纷扎根,形成了“一楼一产业、一楼一生态”的特色格局。
这些成绩与荣誉,不仅提升了市北区楼宇经济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吸引了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了“荣誉引领发展,发展铸就荣誉”的良性循环,也让市北区楼宇经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更是老城区空间价值的重新定义。
三维赋能
解开“市北模式”的核心密码
市北区的楼宇经济为何能持续领跑?答案藏在“产业赋能、运营提质、生态协同”的三维发展机制中。这一机制如同精密的齿轮,环环相扣,驱动着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赋能 精准匹配构建特色产业矩阵——
产业是楼宇经济的灵魂。市北区紧扣“2+6”特色产业体系,以总部经济与数字经济为双轮,通过动态化楼宇资源库精准匹配产业链需求,今年新培育特色楼宇3座,累计达30座,进一步提升了楼宇经济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2025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北区楼宇运营标杆企业——山东海洋发展有限公司与中信城开、华润万象生活等头部企业同台交流,“以情绪价值与产业生态构建楼宇护城河”的实践经验获专家好评。
此外,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为例,这座“垂直产业园”聚集了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等龙头企业,形成了覆盖航运物流、金融法律、人才服务的完整生态链,近半数企业实现“足不出楼,业务跑成”。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卓越世纪中心成为北方新媒体产业高地,中海大厦撬动全区六成以上出口额……市北区用实践证明,楼宇经济不是简单的“堆砌企业”,而是通过产业生态的精准培育,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产出的沃土”。
运营提质 政务服务与人文关怀双向发力——
创新“多维服务”体系是市北区提升楼宇运营效能的关键。市北区创新设立楼宇“政务服务会客厅”,集成审批、税务、人才等50余项服务,已为企业办理业务超3000件,“一类事一站办”的理念赢得广泛赞誉。今年以来,市北区迭代升级楼宇发展政策,常态化开展政策进楼宇活动,以精准解读、现场答疑等方式推动政策直达,助力楼宇优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集聚,打造特色鲜明的楼宇园区品牌。上半年,累计开展28次楼宇常态化对接服务走访。在新经济创新大厦、中启厚业中心、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等多座楼宇打造“一站式”楼宇“政务服务会客厅”,实现“政务+楼宇”结合。
运营提质不仅体现在政务服务上,更渗透在人文关怀的细节中。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通过开办海星互助成长课堂,以既“托”又“管”且“互助”三位一体的模式,破解暑期职工子女“监管真空”难题;通过在楼宇内打造共享艺术空间、举办行业主题沙龙,让办公场景更具人文气息;以产业生态为纽带,推动同类型企业“楼上楼下”合作共赢,这种从“建筑开发”到“产业运营”的转型思路,被专家评价为“老城区楼宇经济升级的范本”。
生态协同 资源共享激活发展新动能——
生态是楼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市北区通过完善“生态协同”机制,更新升级楼宇及周边硬件设施,推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停车、共享餐厅等配套升级,构建起“15分钟楼宇生态圈”,让楼宇成为充满温度的“产业社区”,让企业员工工作生活更便捷。这种“有温度的运营”让楼宇不再是单纯的办公场所,而是成为了充满活力的“产业社区”。
市北区楼宇经济发展协会的成立,则为生态协同注入强劲动力。近50家会员单位通过常态化开展活动,搭建起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政府、协会、企业三级一键式问题及建议反馈平台的搭建,更让协同发展有了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
聚力打造楼宇经济新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上,市北区正围绕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海洋产业体系及区“2+6”特色产业体系,聚力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能级。
在产业集聚上,市北区将遵循“在建楼宇提前谋定产业定位、新投入使用楼宇精准培育产业特色、存量楼宇持续提升产业能级”思路,计划新增2座税收亿元楼宇、6座特色楼宇,加速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导入,深化“总部+基地”“高校+楼宇”模式,让楼宇成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在运营创新上,将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探索“策展式办公”“零碳楼宇”等新场景,并开发“楼宇贷”等金融产品,为楼宇改造、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开放合作上,秉持以“营商”促“增效”,以“增效”强“动能”的工作思路,发挥楼宇政策的引导作用和楼宇协会的连通作用,鼓励产权方整体持有并统一运营,搭建政府、协会、企业三级一键式问题及建议反馈平台,推广“楼务会”“楼宇经济节”等品牌活动,举办全国性招商推介活动,推动楼宇与周边产业园、高校资源协同发展,构建“高校创新转化+楼宇孵化”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从“逼仄空间”到“垂直高地”,市北区用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书写了老城区转型的精彩篇章。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商务楼宇,不仅是城市的天际线,更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个个贴心周到的服务举措,不仅温暖了企业的心,更筑牢了发展的根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楼宇经济的赛道上,市北区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桨、以楼宇经济为支点,撬动区域发展的全新格局,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楼宇动能”。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文超 通讯员 邱丹阳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