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鼓励部分医院转型 提供医养结合型医护服务

2017-04-05 07:33:19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亚麦

原标题:“医中有养”模式盘活医院闲置资源

\
\
\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过去5年,我市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医养结合“青岛模式”全国推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9岁,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是指通过医疗机构提供为老、养老服务或养老机构提供相应医疗服务等方式,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逐渐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模式。为深入了解每种模式,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解读各种医养结合模式的政策、服务,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所谓“医中有养”,是指鼓励二、三级公立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护理院或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提供医养结合型医护服务。目前,岛城已形成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新体系,多家医院实现转型发展。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本身就有很高的可信度,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医疗资源,还解决了老年人有养没医的问题。

探访 医院开设专护间养老更方便

位于市南区嘉祥路3号的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岛城较早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三级医院,为详细了解这种模式是如何运转的,昨日下午,记者进行了探访。在医院后面的一栋四层楼房便是医养结合的病房,一层是老年病科,设置了13张病床,二层至四层是医养结合护理病房,一共30个房间60张床。平时失能老人都在护理病房,有护工照顾,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老人就会从护理病房转移到一楼的老年病科进行治疗,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 “护理和诊疗在一座楼上,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抢救,缩短救援时间,而且不需要重新办理入院手续。 ”医务科主任马钊介绍,随着老年人逐年增多,养老院条件有限,医疗资源缺乏,许多患者因条件所限不得不花高昂费用解决老人的医疗与养护问题。自2006年开始,医院就探索建立医养结合医疗模式,主要收治的是年老、伤残等导致身体某些功能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及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往往是医院不愿接收的人。

据了解,医养专护病房有21名医护人员、13名护工,护工主要照料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医护人员每天都会查房、测量血压、指导护理治疗过程,防止长期卧床的患者生褥疮。 “因为医院属于中西医结合,中医方面优势明显,医院利用推拿、针灸等特色疗法缓解了患者的病痛。 ”马钊说,医院开始没有开办养老院的资质,后来与市南区老年爱心护理院结合,组成这种“医中有养”的特色模式,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护理院的老人也享受到专业化的诊疗。

病例 从胳膊不能动到自己可吃饭

在一间护理病房里,记者见到了一位82岁的老人,他正卧床休息,听闻有人前来,老人让护工把他扶起来坐在椅子上,开始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虽然腿脚不灵便,但老人思维清晰、吐字清楚,“我在这里已经一年半了,这家医院挺适合我,有人护理,也有人给诊疗。 ”老人说,他在生病前非常勤快,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天下楼买菜、遛弯,也能拿稍微重点儿的东西,不过后来因为背东西闪了一下,肢体慢慢出现麻木现象,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胳膊不能动弹,手指也只能微微抖动,以致生活没法自理。因为这种情况,老人去过多家医院治疗,但由于岁数较大,做手术存在风险,只能采取保守治疗,而这种持久性的问题,一直住院治疗也不是长久之策。 “孩子们知道这家医院里有老年专护病房,就把我送到这里‘医养’,现在情况好多了,胳膊麻木现象减轻,而且还能活动。 ”老人一边说着,一边伸展胳膊让记者看,他手指也比之前灵活了,可以自己试着吃饭,之前腿肿的问题也减轻了。

“老人这种状况不太适合西医‘快刀斩乱麻’的治疗,适合中医疗法,针灸、按摩等。 ”医生袁泉告诉记者,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需要长期陪护治疗,中医的特色疗法更适合这些老人。

入住 主要接收失能和插管老人

随着老年人的逐年增多,养老需求更加突出,去年底,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医院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到2020年,我省各地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基本满足本地失能老年人的入住需求。 2016年 4月,我市印发《青岛市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医养结合机构应当分别取得卫生计生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资质证书和民政部门颁发的养老机构资质证书,专门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符合资质要求的,应及时给予办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在建设、运营、保险补助和相关税费方面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因为其专业化的护理与诊疗,我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专护病房。

记者了解到,入住这种“医中有养”模式的机构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就我们医院来说,主要针对失能老人和插管老人,因为这部分人群生活不能自理,更需要专业化的护理。 ”马钊介绍说,入住的老人需要交纳每月3000元的养老费,这笔费用交给养老机构,包括生活费、护理费等;在医保方面,每位老人每天会有170元的医疗费用补助,主要用于医院对老人的日常诊疗。而假如老人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治疗,会被转入一楼老年病科,医生会诊后,认为符合住院治疗的,老人将会由专护病房转入治疗病房,而治疗费用也将按照正常住院计算。

政策

长护保险保障失能老人

“家有一位失能失智老人,压垮一家人。 ”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失能老人的照料问题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养老保险提质扩面,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012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为解决失能老人医养两难问题给出了制度性安排。我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设计上运用有限的医保资金和政策杠杆,形成了适应民生需要、全面覆盖城乡、有利机构发展、以医养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医疗护理保障模式。到2016年底,全市共有约4.3万名参保患者享受了护理保险待遇,护理保险资金支出11.3亿元,1万多名老人有尊严地走完了生命最后旅程。 2016年青岛被国家人社部列入15个国家长护试点城市之一,也成为山东省唯一纳入试点的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与有关部门一起,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讨多元化筹资渠道,拓宽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提高护理保险保障功能。在已有医疗护理保障的基础上,研究逐步将基本生活照料纳入护理保障范围。”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刘卫国介绍,为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扩大受益保障范围,今年1月1日起我市将重度失智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并实行 “失智专区”管理,标志着我市失智老人在全国率先得到制度保障,这也是我市继身体失能老人享受护理保障待遇之后又一全国首创。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