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疱疹性咽颊炎近期进入高发期 专家提醒:不必恐慌

2018-06-19 10:09:21
来源: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三人目

原标题:疱疹性咽颊炎进入高发期 专家:不必恐慌

前几天,微信朋友圈一则关于疱疹性咽颊炎的“传说”被疯传,将疱疹性咽颊炎这种病说得极为可怕,事实真的是那样吗?央视新闻也采访了相关医生,医生特别指出,虽然近期接诊的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增多,但这种疾病本身就在夏秋季高发,并不是信息中所说的“新一轮病毒来袭”。疱疹性咽颊炎到底是什么?它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记者采访了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主任吴冬梅。

疱疹性咽颊炎夏秋多发

“随着气候逐渐转暖,各种病毒也满血复活了,尤其是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在明显扩大,引起许多病症。其中在儿童期很常见的一种就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疱疹性咽颊炎。”吴冬梅表示。

夏秋季节,儿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状况,在咽颊部发现多个2—4mm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充血有红晕,基本就可以确诊是患了疱疹性咽颊炎。吴冬梅说,有时口腔其他部位也可出现疱疹,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疼痛比较明显,一周左右逐渐愈合恢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粪-口途径)、密切接触等多种方式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不是国家法定传染病。”

与手足口病关系密切

吴冬梅表示,引起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也能引起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组症状相似的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EV68-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引起。近年来,手足口病曾有局部暴发和重症病例,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或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其临床表现与疱疹性咽颊炎有部分类似,起病较急,多有发热,口腔内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因疼痛可致拒食、流涎、哭闹,除口腔外,手、足、臀部肛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疱疹具有“四不像”和“四不”的特点,“不像水痘、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蚊虫叮咬;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一周内痊愈,大多愈后良好。”吴冬梅说,2015年后,皮疹略有变化,部分与过敏引起的药疹不太好区别,应引起注意。EV71病毒感染可引起重症病例,侵犯神经、呼吸、心血管等多系统,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少数可危及生命,或遗留后遗症。“当发现年龄小于3岁、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惊厥或昏迷,呼吸浅促、咳粉红色泡沫痰、口唇发绀、面色灰白、心率增快、皮肤花纹、四肢湿冷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耽误最佳救治时机。”

有自限性 不必惊慌

婴幼儿各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尤其免疫功能较差,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感染。吴冬梅说,如果无症状病原携带者密切接触儿童,比如亲吻、近距离呼吸,再遇到身体状况不佳抵抗力弱或有先天免疫缺陷的孩子,极有可能把病原传染给孩子,导致严重状况的发生,国内外曾有因亲吻引起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水痘脑炎、EV71病毒重症病例等的报道。

疱疹性咽颊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且以普通病例或轻症患者多见,家长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治疗以对症为主,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生活护理。清淡饮食,适当休息,补充白开水,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为消炎止痛、促进疱疹愈合,需要对口腔疱疹或溃疡进行局部处理,可以先用淡盐水漱口或盐水棉签清洁口腔,用红霉素或阿莫西林一袋、4片维生素B2、2片强的松,碾碎搅匀备用,使用时取少许,加几滴利多卡因注射液,调成糊状,涂抹在口腔创面上,可以迅速起到止痛的作用,有效缓解症状;将维生素AD和维生素E中的油性物质挤出来,加少许思密达涂口腔,有助于创面愈合。这两种调制的药交替使用,效果更佳。中药制剂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均可以在口腔局部使用。暂时不要给患儿洗澡,待疱疹全部愈合再洗。

感染不易控制 预防很重要

凡流行病,重在预防,尤其是关于儿童的相关病症,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夏季天气炎热,病菌繁殖传播较快,而且因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所以,不论是疱疹性咽颊炎还是手足口病,感染都不易控制,因此预防要做在前面,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应该提醒注意,防止病症由于轻视加重,或者大面积传播。

“比如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个人卫生,房间通风换气,勤洗手,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吴冬梅表示,日常加强营养,合理喂养,避免发生营养缺乏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锌缺乏症等,按照国家《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等,提倡自然食物、合理膳食,及时足量补充必要的营养素,如铁剂、维生素AD、葡萄糖酸锌等。“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病毒感染者肠道和全身免疫功能起防治作用,是未来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发展方向,值得推广应用。”吴冬梅说。

 

[来源:山西晚报 编辑:三人目]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