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7月1日讯 近日,36岁女演员颖儿发视频称“准备好和陪伴我30多年的胆囊说再见了”。视频显示,颖儿因工作原因,饮食一直不规律,还喜欢吃麻辣的食物。今年4月前,颖儿在一次拍摄中突发不适,肚子剧痛。接下来,疼痛发作也越来越频繁。一开始,她选择保守治疗,也看过中医,恢复清淡规律饮食,但见效不大。复诊后,医生称她的胆结石越来越大,“胆囊已经基本失去功能了”。于是,颖儿决定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这一消息引发公众对胆囊健康的关注,对此,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诊疗中心主任田洪广从专业角度为您解答,哪些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手术方式如何选择?术后又该如何护理?
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外科手术(胆囊切除术)?
不是所有胆囊结石患者都需要手术。医生通常会根据以下情况决定是否建议手术: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胆绞痛:最常见症状。右上腹或上腹部剧烈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肩背部,常在饱餐(尤其是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
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恶心、厌油等非特异性症状(需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
发生过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胆囊急性炎症,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剧痛、发热、恶心呕吐,可能进展为胆囊坏疽、穿孔甚至危及生命。这是需要急诊手术或尽快手术的指征。
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引起胆管梗阻、黄疸(皮肤、眼睛发黄)、寒战高热(胆管炎)、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结石堵塞胆胰共同开口导致胰腺发炎。
胆囊穿孔:胆囊壁坏死破裂,胆汁漏入腹腔,引起严重腹膜炎。
胆囊癌: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虽然发生率不高)。
无症状但有高危因素:
结石较大:通常认为结石直径 > 2-3 cm 或充满型胆囊结石。
胆囊壁明显增厚(瓷化胆囊):提示慢性炎症严重,癌变风险增加。
合并胆囊息肉 > 1 cm 或快速增大。
合并糖尿病:一旦发生胆囊炎,病情可能更重且更难控制。
准备接受器官移植或减重手术等重大手术者。
生活在医疗条件极差、无法获得及时救治的地区。
重要提示:是否手术、何时手术,需要由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症状、结石情况、胆囊状况、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评估后决定。不要自行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胆囊切除术的主要手术方式
目前,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有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公认的主流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原理:医生在腹部做3-4个非常小的切口(通常0.5-1cm),插入腹腔镜(带摄像头的细长器械)和精细的操作器械。腹腔镜将腹腔内的图像放大后传输到显示器上,医生看着屏幕操作器械完成胆囊切除。
优势:
创伤小:切口小,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通常术后1-2天即可出院,1-2周内可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
疤痕小且美观:小切口疤痕不明显。
并发症相对较少。
适用性:绝大多数需要手术的胆囊结石患者首选此方式。即使是急性胆囊炎(在炎症控制后或部分经验丰富的医生可在急性期手术)、有上腹部手术史(非绝对禁忌)等情况,在技术成熟的医生操作下也可尝试腹腔镜手术。
可能的限制/中转开腹:在极少数情况下(如严重粘连、解剖结构异常、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怀疑恶性肿瘤等),为了安全起见,医生可能会决定转为开腹手术。
重要提醒
不要轻信“药物溶石”或“保胆取石”: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可靠地溶解所有类型结石。“保胆取石”手术(只取出结石保留胆囊)复发率极高(可达70%以上),且不能解决胆囊本身功能异常或炎症的问题,国际上不作为常规推荐,仅适用于极少数严格筛选的病例(需充分知情风险)。
急性发作时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剧烈持续的右上腹痛、发热、呕吐、黄疸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可能是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或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
与医生充分沟通:理解手术的必要性、获益和风险,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对于有症状或有并发症风险的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手术技术成熟,恢复快,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关键在于根据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建议,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如果你怀疑自己有胆囊结石或医生建议手术,请务必咨询专业的肝胆外科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和咨询。(通讯员 赵洁 记者 丛黎)
[来源:信网-商讯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