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天揣着药盒吃6种降压、降糖药,现在减到3种,血压血糖还比以前稳!” 近日,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复诊的市民张大爷,拿着最新检查报告,对着科室主任马照琳连声道谢。这支由5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医护组成的团队,凭借 “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多科协同” 服务机制,成为不少慢性病患者、疑难病症患者的“健康靠山”。
中西医联手管慢病 老年患者药单“瘦身”还稳指标
“‘三高’患者常愁药越吃越多,副作用也跟着来。我们的思路是‘西医控指标、中医调体质’,让两者搭着发力。” 马照琳主任介绍,科室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中西医协同方案。
68岁的张大爷就是受益者。他有10年高血压、糖尿病史,此前每天要吃3种降压药、2种降糖药、1种降脂药,不仅记不清服药时间,还总觉得头晕、胃里泛酸。去年转诊到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后,马照琳团队先通过中医辨证,判断张大爷属于“痰湿壅盛+肝肾阴虚”证型,为他开了健脾化痰、滋补肝肾的中药方剂,同时主动对接医院内分泌科,根据张大爷的血压、血糖波动情况,逐步调整西药剂量。
“一开始我怕减药会让指标反弹,马主任每周都盯着我的检查结果,还教我怎么通过饮食辅助调理。”张大爷说,坚持两个月后,他的血压下降,空腹血糖也很稳定,头晕、反酸的症状也没了,现在每天只吃1种降压药、1种降糖药和1种降脂药,药盒“瘦”了一半。
马照琳透露,这样的案例在科室很常见:“中医调理能改善患者体质,减少对西药的依赖。临床数据显示,约三成慢性病患者经3-6个月规范治疗,能实现‘减量不减效’,药物副作用也明显减轻。”
针灸熏洗解难题 神经病变患者告别“手脚麻木”
除了慢性病管理,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慢性肠病等“难缠”病症,马照琳团队也有中医特色“妙招”。
55岁的刘女士患糖尿病8年,半年前开始出现手脚麻木、发凉的症状,晚上被子碰到脚都觉得疼,西医诊断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了营养神经的药物后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找到马照琳团队后,医生为她制定了“针灸 + 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案。
“刚开始熏洗时,手脚有点发烫,坚持两周后,麻木感轻了,晚上终于能睡安稳了。” 刘女士说,治疗1个月后,她手脚的温度慢慢恢复正常,现在做家务、散步都不受影响。
“中医认为神经病变多是‘经络不通、气血不足’导致的,针灸能通经络,熏洗能让中药成分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两者结合比单一治疗效果更好。”马照琳解释,针对慢性肠病患者,科室则会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搭配“食疗方”,比如让脾虚腹泻的患者喝山药莲子粥,让肠燥便秘的患者吃麦冬玉竹炖梨,帮助患者从内到外恢复肠道功能。
中西医“邻居”+多科会诊 看病不用“跑断腿”
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三高中心”,还打造了一个“中西医融合体验区”,中医科门诊与医院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肾病科的专家门诊紧挨着,形成让患者不用多跑路就能享受到“中西医协同诊疗服务”服务。
“糖尿病患者在西医专家那查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转身就能到我们这,我们根据他的并发症情况,比如手脚麻木、眼底病变开中药,不用再重新挂号、排队。” 马照琳举例说,前不久有位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西医专家评估后建议控制蛋白摄入,中医科随即为他开了健脾益肾的中药,还制定了低蛋白食疗方案,“中西医一起盯着,患者的血肌酐指标慢慢降下来了,水肿也消了。”
遇到复杂疑难病例,科室还能快速组织多学科会诊。“有位患者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还有严重的手脚麻木,我们当天就请了内分泌科、肾内科、心血管科的专家过来,一起分析病情,制定了‘西药控指标+中药调体质+针灸治麻木’的方案。” 马照琳说,这种“多学科专家MDT会诊”的模式,让患者不用跑多个科室,一周内就拿到了完整治疗计划,诊疗效率提高了不少。
从慢性病药物“瘦身”到神经病变的特色治疗,再到“中西医无缝衔接”的服务,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马照琳团队用“中医的温度+西医的精度”,为患者打造了一条便捷、高效的健康通道。“接下来我们还会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 马照琳说。文/记者 顾青青
[来源:信网-商讯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