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刘伟团队成功救治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

患者为医护人员送上锦旗。(来源: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近日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以刘伟主任为核心的介入血管外科团队,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与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成功将一名74岁突发腹主动脉瘤破裂(RAAA)的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特意为医护人员送上锦旗,以此表达满心的感激与敬意。

时间回溯至抢救当天,这位患者突然出现左上腹剧烈疼痛,还伴随大汗、胸闷、头晕等症状。短短4小时内,病情急转直下——全腹绞痛接踵而至,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紧急送医后,刘伟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细致的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结果,迅速锁定“腹主动脉瘤破裂”这一致命病因,为后续抢救抢下关键“诊断时间”。

腹主动脉瘤破裂素有“主动脉爆胎”之称,凶险程度堪比“高压水枪破裂”:要知道,腹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动脉,正常直径≤2cm,一旦破裂,血液会以收缩压100~180mmHg的高压喷入腹腔或腹膜后,失血速度可达100ml/秒,全身血容量在数分钟内就可能流失殆尽,留给医护人员的抢救时间必须按秒计算。

危急时刻,刘伟主任立即牵头,快速组建由麻醉医生、导管室护士组成的专项抢救团队,直面腹主动脉瘤破裂的三大“生死关”。针对“大出血休克关”与“解剖结构崩溃关”,团队创新采用“肾上球囊临时阻断+允许性低血压”方案,以“双压控制法”为手术操作抢下关键时间;面对复杂解剖难题,团队又通过“短瘤颈支架锚定+髂动脉分支重建”技术精准应对,一举突破传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禁区;随后,为化解“术后内漏杀机关”,团队再借助“即时球囊后扩张+延长精准补救”手段,实现术中型内漏100%清零,每一步操作都精准到毫厘之间。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护,5天后病情趋于平稳,顺利返回普通病房。“腹主动脉瘤在60岁以上男性中的发病率达4%~8%,约75%的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刘伟主任特别提醒,当瘤体直径>5.5cm时,年破裂风险会增至10%,而吸烟、高血压、突然腹压增高(如咳嗽、搬重物)等均为重要诱因。他建议,65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或高血压病史的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血管超声筛查;若瘤体直径超过5.0cm(男性)或4.5cm(女性),需及时开展手术干预,日常生活中还需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40/90mmHg)、坚持戒烟限盐,避免剧烈运动。

一面锦旗,承载着患者对医护团队的深切信任与真挚感恩;一场成功的抢救,彰显了刘伟主任团队过硬的专业实力与沉甸甸的责任担当。此次救治不仅为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诊疗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向公众敲响了关注血管健康的警钟。文/记者 解宁

腹主动脉瘤破裂出血。(来源: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CTA重建:巨大腹主动脉瘤。(来源: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术后复查 腹主动脉瘤隔绝满意。(来源: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来源:信网-商讯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09 15:21
· 来源 ·
信网-商讯
· 作者 ·
解宁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