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内重要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始终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核心目标。其中,胃肠外科作为医院最早设立的重要临床科室之一,凭借在人才建设、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上的持续深耕,已发展成为青岛北部地区集医疗、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性科室,尤其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成功为多位患者实施保肠、超低位保肛手术,用精湛医术为患者重塑生活希望。
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 实现“极致微创”诊疗
数月前,患者张先生出现了肛门坠胀感、便意频繁及偶发大便带血的症状,不过并无腹痛、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察觉到异常后,立即前往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经郝建波副主任医师团队详细问诊与查体,发现张先生直肠内存在肿瘤,且距离肛门边缘仅2cm。
入院后进一步的肠镜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直肠前壁,大小约4×3cm,病理活检结果为腺癌。按照传统手术方案,因肿瘤位置过低,张先生同样面临无法保留肛门、需做永久性造瘘的情况,这不仅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尤其在夏季症状更为明显,还可能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张先生对此难以接受。
为帮助张先生摆脱困境,郝建波副主任医师团队为其完善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 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幸运的是未发现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团队再次启动周密的术前准备多学科团队讨论,最终确定为张先生实施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NOSES)。手术过程十分顺利,不仅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切缘安全,实现极限保肛,还通过肛门取出标本,腹壁无需额外做辅助切口,也没有造口,真正达到“极致微创”的效果。
术后,张先生因创伤小,疼痛轻,恢复速度远超预期。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为中分化腺癌,侵及固有肌层,远近切缘、环周切缘均为阴性,无脉管侵犯、神经侵犯,12枚淋巴结均无癌转移,pTNM分期为T2N0M0。当得知术后无需化疗时,张先生及家属激动不已,对医护人员连连道谢:“既切了肿瘤,又保住了肛门,不用挂粪袋,腹壁也没有伤口,这种NOSES +超低位保肛的手术太好了,感谢医院让我重新拥有正常生活!”
ESD微创技术实现“镜到病除” 为患者保住大小肠
69岁的李女士近期因腹部不适,前往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就诊。接诊的郝建波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后,结合患者症状,建议其住院先行胃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
经肠镜检查发现,李女士的病变位于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回盲瓣位置,且是环绕回盲瓣1周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局部呈结节状隆起,表面微结构尚规则,JNET分型为2A——这一结果表明肿瘤性质为良性,后续活检病理进一步确诊为管状腺瘤。
针对李女士的病情,科室初步拟定了两种治疗方案:方案一为传统开放手术,需切除一部分大肠、小肠及阑尾,该方案手术规模大、创伤大,术后恢复周期长,对高龄患者身体负担较重;方案二为内镜下ESD微创手术,仅针对性切除肿瘤,可完整保留大肠、小肠与阑尾,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且无疼痛感的显著优势。
为确保诊疗方案的安全性与适宜性,科室组织了多学科MDT讨论。结合肠镜精细检查诊断结果、病理报告,以及李女士和家属要求行内镜下ESD微创手术、“保大肠、保小肠、保阑尾” 的诉求,郝建波副主任医师团队经过综合评估,最终判定李阿姨具备内镜下ESD手术指征,决定为其实施内镜下ESD手术切除回盲瓣肿瘤。
手术方案确定后,一系列困难与挑战也随之而来。从患者自身情况来看,李女士年龄较大,且伴有基础疾病,身体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从病变本身而言,肿瘤环绕回盲瓣1周,病变范围广,病灶血供极为丰富,术中极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同时,结节状隆起的病变与肠壁肌肉层粘连紧密,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肠穿孔。更关键的是,回盲部作为肠道特殊解剖位置,手术操作时控镜难度大,且该部位肠壁较薄,进一步增加了肠穿孔的风险。此外,由于病变面积大,手术所需时间较长,这对术者的技术熟练度、术中专注度以及体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面对重重考验,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始终秉持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为了实现患者“保肠道”的诉求,团队成员迎难而上,在手术中精准操作、密切配合,逐一克服控镜难、防出血、防穿孔等技术难点。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成功切除了环绕李女士回盲瓣1周的肿瘤。整个手术过程中无出血、无穿孔,术后患者创伤极小,无疼痛感,腹部无任何手术切口,恢复速度远超传统手术,治疗费用也大幅降低,真正实现了“极致微创”。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用一次次技术突破,证明了科室在超低位直肠癌诊疗领域的过硬实力,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持续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音。文/记者 郭慧敏
[来源:信网-商讯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