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济南近期4个"熊孩子"离家出走:亲子矛盾成主诱因

2016-11-11 09:08:46
来源:济南时报
责任编辑:可可

济南近期4个“熊孩子”离家出走:亲子矛盾成主诱因

10月17日,济南两个上学途中失联的孩子被找到后和家长见面。 (网络照片)

从今年10月中旬到11月初,济南人的朋友圈频频被寻人启事刷屏:先后有4个“熊孩子”离家出走。幸运的是,在民警和热心市民帮助下,4个孩子均安全找到。

这些本应在学校上学的孩子,究竟为何要离家出走?温暖祥和的家庭,又为何成了孩子最想逃离的地方?

记者调查发现,孩子离家出走的背后除了任性,还有更多家庭、学校、社会需思考的东西……

事件还原

4个孩子的离家出走3场全城的寻人接力

“怎么又一个离家出走的!”11月7日下午,市民林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寻人消息:一13岁男孩失联一天无音讯。林先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加入了寻人队伍,但他心里的困惑却愈发强烈: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为何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这是林先生第3次在朋友圈转发寻人消息。正如他所经历的,最近一个月来,因为4个“熊孩子”的离家出走,济南上演了3场全城寻人接力。

10月17日,济南人的朋友圈被两个小女孩失联的消息刷屏:历城两个女孩,一个12岁,一个11岁,在去学校的途中失联。经过15个小时的不间断搜寻,17日23时,两个女孩最终被找到。经调查,两个女孩系上学迟到,害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所以萌生了共同逃学的想法。

在两个孩子安全归来的背后,是更多人的默默坚守:当晚,爱济南新闻客户端推送的相关寻人消息传阅量突破两万余人次,更多热心市民和网友加入寻人队伍,仅当晚参与路面寻找的民警就近200人。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全城寻人接力。

时隔半个月后,济南再次上演了一场全城寻人。

11月4日下午,历城一12岁男生放学后迟迟未归。寻找无果后,心急的家长次日下午报警,当时男生失联已经超过24小时。幸运的是,在失联30多小时后,男孩被安全找到。经查,男孩下午放学后,由于玩耍时间过晚,怕家长责备不敢回家,而这一次并不是其第一次离家出走。

风波刚刚平静,立冬这天,一则寻人消息再次让济南人的心揪了起来:历城又一13岁男孩从家里出去玩后失联。接警后,民警迅速展开地毯式搜索,通过调取监控,走访附近网吧、餐馆等公共人口聚集场所,寻找失联孩子的蛛丝马迹。最终,孩子在失联一天后在市区被安全找到。与前几个孩子出走的情况不同,这个男孩是因为想父母,所以在未给家人打招呼的情况下,离家到市区找打工在外的父母,孩子被找到的地方也是其父母在市区的租住地。

10月至11月媒体报道的部分离家出走的“熊孩子”

10月21日

江苏省宿迁市一14岁女孩想出去闯出一番事业出走

10月22日

河南省郑州市一10岁男孩因宠物走丢想再买一只被家长拒绝而出走

10月25日

山东省潍坊市一14岁女孩

家长没给买苹果手机,离家

出走见网友

10月27日

陕西省安康市两个高一男孩出走理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10月30日

安徽省宣城市一15岁女孩因网恋和父母争吵而出走

10月31日

四川省宜宾市两名小学4年级男孩通宵上网害怕家长责罚出走

11月2日

河南省安阳市两名14岁女孩为追明星离家出走

11月3日

陕西省安康市一6岁女孩因父母未给其买玩具负气出走

11月6日

江苏省苏州市一16岁女孩写情书被父亲发现遭打骂而出走记者调查13至15岁是“高危期”

亲子矛盾成主诱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想逃离温暖而舒适的家?这些出走的孩子身上又有哪些共同点?

记者查阅了今年10月以来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报道。粗略统计发现,全国各地发生了近50起离家出走事件,平均每天发生1.4宗。记者选取了其中的40例为样本,涉及53个离家出走的孩子。

从年龄分布上看,这53个孩子中,有7人在报道中未明确年龄。剩余46人中,12岁及以下的有18人,占39%;13岁到15岁的有20人,占43%;16至18岁的有8人,占18%。由此可见,13岁至15岁是孩子离家出走的“高危期”。

“从小学高年级到初高中,整个青春期其实都是离家出走或者其他过激行为发生的高发期。”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研究室主任刘金同告诉记者,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重,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想要脱离父母的管束,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或干预,很容易走极端。

从这53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性别看,差异并不明显:女生22人,占41.5%;男生31人,占58.5%。而从离家原因分析,主要涉及学习、亲子、独立、友谊、网络等几方面。

具体来看,亲子矛盾成为诱发孩子离家出走的最主要因素。离家出走案例中,有13起因为孩子与父母吵架负气出走;因学习原因而离家出走的有8起,包括厌学、未完成作业或学习压力大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虚拟社交和游戏生活成为离家出走新的诱因,有6起案例是因为沉溺网络或手机以及会见网友等因素。除此之外,追求“独立”也成为一些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其中有两起案例,10月27日,陕西两个高一男生相约去闯荡世界而离家出走;10月21日,江苏省宿迁市14岁女孩同样在给父母留下“闯出一番事业再回来”的字条后离家出走。

而12岁以下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则千奇百怪:陕西省安康市一6岁女孩因为父母没有给其买玩具,负气出走;河南省郑州市一10岁男孩因宠物走丢想再买一只被家长拒绝,拿了家里2万元钱与小伙伴离家出走;新疆乌鲁木齐市5个小男孩因为贪玩,集体出走……

原因分析

离家出走背后是无“路”可走

孩子难觅心灵港湾

某市曾对20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过一场调查,40%的学生在调查前的一年中想过离家出走,5%的学生在调查前的一年中离家出走过,其中2%的学生是自己回家。而一家青少年心理咨询平台上线3个月,就收到超过4000条来自孩子的留言和提问。其中,1000多条都提到了同一个字眼——离家出走。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一方面希望得到别人理解,但又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打开;另一方面他们更关注个人的获得感,把自己的得失作为评价标准,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矛盾’的。”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昌兵认为,孩子青春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而孩子“逃离”家庭或学校的背后,其实就是各种问题的爆发。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昌兵说,“在这个阶段,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而忽视了对孩子内心的关注。家长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多是关于学习,很少谈到其心理需求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孩子自我发展与家庭关注的偏差。”

昌兵认为,在教育方式上,很多家庭也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些家长盲目甚至过当进行激励教育,孩子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包办,缺乏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导致孩子对于挫折的认知度、容忍度和处理能力不够,使得部分人“说不得”也“伤不起”。

除了家庭原因,昌兵认为,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孩子的“出走”负责。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要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而在昌兵看来,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有些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学生遇到问题后也很难找到解决渠道。而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期望值过高,加上网络发达、信息量丰富,使得不少青少年压力过大,价值观也很容易被影响;同时,社会舆论对青少年问题的过度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青少年的行为。

破解之道

心理干预不可少找准“病根”守住孩子

父母做些什么可以让孩子开开心心地留在家里呢?

济南三中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逄霞认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适当给予空间。而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她给了一个形象的表述,那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逄霞举了一个给孩子看牙的故事来做说明。一般孩子看牙,都需要去医院好几次,大多数父母每次都会全程陪同,并包办各种手续。而一位著名心理医生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第一次带孩子看牙,他全程陪同,并领着孩子去办各种手续;第二次,他同样是陪同,但这次让孩子自己挂号、找医生,他在一边安静地等候;第三次,他只是将孩子送到医院门口就离开了;第四次他完全放手,让孩子自行去医院。“家长掌握的原则应该是‘时进时退’,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就上去,教给孩子一些必需的东西;孩子需要空间的时候,就适当放手。”

每天,刘金同都会接诊七八个“问题少年”。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刘金同发现,一年中有两个时间段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最突出:一个是9月至11月,易发心理问题的人群以初高中新生为主,易发适应障碍,表现出厌学甚至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另一个时间段是每年的5月,主要是临近中高考,面临升学压力,很多初三或高三学生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家长只要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表现,千万不要等,应及时进行疏导或带孩子进行专业心理干预。”

而对于出走归来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呢?有些家长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更加严厉地管束,甚至打骂一顿;另一个是不敢管,怕再次激起冲突。刘金同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恰当的,一味过于严厉地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孩子回归的那一刻,家长应该控制好情绪,用平和的心态欢迎孩子归来;另一方面,不敢管的结果是纵容,在孩子情绪平稳后,父母必须和孩子好好谈谈,告诉他出走或其他过激行为的危险性,让孩子树立一种规则意识,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不会再次出走。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