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直面“网络欺凌” 想帮忙需走进孩子网络世界

2017-04-12 09:13:32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光影

原标题:走进孩子的网络世界才能帮助他们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中学印发的《网络欺凌预防指南》出现在校园内。这本总字数将近4000字的手册,以口诀、问答等形式,对网络世界中的欺凌现象进行了定义和归纳,并向学生及家长提出了应对建议。这是国内首份由学校推出,直面“网络欺凌”的手册。

(4月10日《新京报》)

作为“数字原生代”,“00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互联网一代”。互联网不仅深刻地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欺凌”尽管是一个新鲜概念,虚拟世界的欺凌现象却并不稀罕;以语言暴力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欺凌,对孩子们造成的心理伤害并不像身体伤害那样清晰可见。

信奉“丛林法则”的校园欺凌,与现代社会文明、法治的价值信条格格不入。在强弱失衡的格局下,一些学生利用身体、人数乃至身份、社会资本上的优势,对他人进行凌辱和伤害。校园欺凌带给弱势者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精神上的痛苦。与逐渐引起各方重视的校园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很容易进入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地带。

网络世界的匿名属性,为失范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行动者脱离了原有固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处于一种暂时的角色“匿名”状态;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情也敢做了。与校园欺凌相比,“网络欺凌”的成本更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似弱小的人们,依然可以成为“网络欺凌”的施害者。

不论是承受他人的恶语相向,还是遭遇隐私泄露,抑或面临“人肉搜索”,与现实生活中的欺凌现象相比,“网络欺凌”更具有传播性,带来的实质性伤害也可能更大。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成为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扁平化舆论场,一旦网络工具被过度利用,很可能导致 “一地鸡毛”;虚拟世界的欺凌现象,能够伤害到现实世界的未成年人甚至让内心不够强大的孩子失去生命。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防范“网络欺凌”,仅仅依靠一本 《预防指南》,显然太过单薄。预防“网络欺凌”,关键在于走进未成年人的世界,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这不仅要求家长和老师都要“触网”,也要求他们“关注孩子的关注,纠结学生的纠结”。只有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得到”“用得上”。

对“网络欺凌”实行有效治理,不能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 “自我救赎”。提升全社会对“网络欺凌”的价值认知,给“网络欺凌”戴上“紧箍咒”,需要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边界意识与规则意识,不能在网络上“随地吐痰”。能够及时地寻找和发现“网络欺凌”,考验着一个社会的爱心与责任。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