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节后人才市场观察:有规划求职者最受青睐

2017-02-10 07:46:39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可可

从农历正月初八开始,为期七天的“贺新春”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在海尔路人才市场举办,拉开了2017年青岛人才市场求职招聘的序幕。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节后招聘市场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大学生求职者“慢就业”心态和就业短期化现象明显增多;求职者对工作的预期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剪刀差”依然存在,仍是导致人才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企业对人才是否具有明确、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格外看重,甚至将此作为稳定用工的一种手段前置到招聘环节。

“慢就业”心态增多

“去年底就辞掉工作了,过了年开始正式找工作。”在最近举行的一场“贺新春”招聘会上,记者碰到了来自平度的求职者小林。2016年毕业于龙岩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小林,在龙岩有近半年工作经验。对于重新找工作,小林说自己并不是特别着急。“有合适的就做,没合适的就当给自己放个假调整一下。”小林告诉记者,大学还没毕业自己就进入公司实习,后来留下来正式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所谓的毕业旅行,利用辞职后的空档期,他与同学结伴去西藏旅行,也算圆了自己的“西藏梦”。“家人也说不着急,不要有压力。”末了,小林强调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小林这样对于找工作并不十分着急的求职者大有人在,抱有“慢就业”心态的求职者明显增多。“很多新毕业大学生并不急于寻找工作,而是选择自主创业或者较长时间的外出旅游、甚至待业,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青岛市人才市场青岛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亮接受采访时说,现在这种“慢就业”现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新生代员工大都思想开放,他们对于就业的观念不是局限于坐在办公室里的朝九晚五,而是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比如开网店、做自媒体、甚至当网红,都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刘海亮说。去年,来自腾讯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仍有48%的人则选择回避就业,新生代求职者正逐渐告别传统的“毕业即工作”的模式,“慢就业”的心态正日趋明显。

“不急于找工作并不能说我们不积极找工作,慎重选择恰恰是理性求职的表现。”来自烟台的求职者张礼欣毕业于2015年,在一家油田服务企业工作一年多后,他辞掉工作打算来青岛转行发展。1992年出生的小张认为,外界对“90后”的一些标签化评判有失客观。“就拿找工作来说,正是因为我有了工作经验,相比大学校园里求职时期更了解社会的真实一面,也更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时候再找工作一定要慎重选择,我宁可多等一段时间,也不能为了就业而就业。”小张表达了他的观点。

而与“慢就业”心态同时存在的是就业短期化现象愈发普遍。“通过企业回访,很多HR(人力资源)专员表示近几年入职的新员工的工作黏性越来越弱,工作不久不辞而别的现象较为严重,就业短期化现象越来越凸显。”刘海亮介绍道。

“为了增强岗位的吸引力,我们提高员工薪资待遇,还推出定期旅游、年终红包、生日礼物等吸引求职者、稳定用工,但效果并不明显。”岛城某五星级酒店负责招聘工作的初良坤告诉记者,公司有工作不到一个月、甚至只有半个月就辞职的员工。“平均下来工作半年到一年辞职的比例最高。”另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招聘负责人王先生也表达了类似的无奈。

“剪刀差”依然存在

“转了一圈也没找到适合的岗位。”招聘会上,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的王涛颇有几分失落。烟台小伙王涛2015年毕业后就在新加坡某连锁餐饮机构工作,离乡背井一年多后,小王决意回国工作。对于什么是“合适”的工作,小王有自己的一份评判标准:“平时偶尔加班可以接受,但最起码要保证双休。不能频繁出差,要有好的上升空间,月工资4千左右就行。这要求不算高吧?”小王笑着说道。

记者采访众多求职者发现,与前些年求职者较为单一的关注薪资待遇不同,如今的求职者更加看重工作的体面和舒适程度,更加在乎工作过程为自身带来的内心体验,也更为关注公司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因此,许多求职者抱着“宁缺毋滥”“不将就”的心态找工作,却发现工作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好找,原因何在?

“说实话,现在的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年轻大学生工作不多久就抱怨工作累,他们更喜欢文艺范儿的工作,最好是玩着干的那种。”采访中,许多企业人事专员这样概括年轻求职者的择业标准。“事实上,求职者过于强调自己的预期和要求,却忽略了自己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自己的能力是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这恰恰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岛城某大型商贸集团人事部门工作人员于女士直言不讳道。

“求职者对工作的预期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剪刀差”依然存在,仍是导致人才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刘海亮总结道。

当然,谈到对工作的要求,便绕不开“到底是进大企业求稳还是去小企业一起成长”这个话题。“大企业已经形成一套成熟完备的管理体系,包括强大的中层执行力、员工晋升空间等等,这让新进员工少走很多弯路。”张礼欣更倾向于到大企业工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市人才市场的调查显示,有30%以上的求职者更有意愿到小微企业就职,这种意愿在互联网、科技、金融、保险、中介等领域人才的比例更高。“这表明求职者对小微企业的认可度在不断上升,也反映出伴随经济转型的深入,我国的产业类型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人才质量正在取代人才数量。”刘海亮说。

“有规划”最受青睐

既然招聘市场上“剪刀差”客观存在,如何消除剪刀差,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这是求职者与招聘方共同关心的话题。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除了学历、专业、实习经历等传统参考因素外,求职者是否有明确、清晰的职业规划越来越被招聘方所看重。

“招聘时我很看重求职者的职业规划,这决定了未来几年员工能否与企业共同配合、共同上升。对那些有明确、合理职业规划的求职者,在基本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我们会优先考虑录用。”某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周江说。“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说求职者对未来职业规划是我们企业平台所无法满足的,那我们可能不会考虑把他放在重要岗位,甚至干脆不予录用。”岛城某大型商贸集团人事专员于女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有过一年多工作经历的张礼欣坦言,应届毕业生大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据他观察和了解,身边同学同龄人找工作过程中10个人有8个人是“被工作”的。“大部分是家人亲戚动用自身的资源人脉帮忙安排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哪有职业规划可言。”小张一脸无辜道。

而有过一段实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耿焕对于职业生涯显然有自己的一番规划。就读于烟台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耿焕从大二起在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实习。“从那时起对人力资源岗位产生兴趣,并自学了相关专业知识。”小耿目前求职的方向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第一份工作可能决定了我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所以要提前规划、慎重选择。”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市人社局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举办青岛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累计吸引16.3万在青高校大学生报名参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记者李莉莉)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到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