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困在厕所里的老师”道出尴尬:恳求教育空间

2018-04-26 08:11:49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困在厕所里的老师”道出教育尴尬

近日,老师们的朋友圈里常常出现一则笑话,发表于《人民日报》公众号上的“困在厕所里的老师”虽然笔法诙谐,却让老师们感慨:“困在厕所里”的老师,教不出有出息的学生,家庭和社会该给教育更多的空间。

笑话讲了老师正在上课,一名学生要求上厕所,老师觉得影响课堂秩序,不准。结果,孩子尿于裤中。家长状告:该老师违反人权,剥夺学生上厕所的权利,应严惩。

又一日上课,一学生要求上厕所,老师批准。谁知该生在厕所滑倒受伤。家长状告:课堂期间该老师擅自让学生离开教室,导致学生受到伤害,教师未尽到监护义务,应严惩。

又一日上课,一学生要求上厕所,老师害怕他在厕所滑倒,前往陪护。谁知老师离开课堂期间,大量学生在教室打闹,多人受伤。家长联名状告:该教师上课期间擅离工作岗位,致使多名学生打闹受伤,应严惩。又一日上课,又一学生要求上厕所,于是该老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去厕所。家长状告:该教师上课期间不传授学业,工作态度有严重问题,玩忽职守,不务正业,应严惩。

教育的“尴尬”从何而来

平度一中副校长 孙仁强

“困在厕所里的老师”这则笑话,看似荒诞,却全在情理之中;况且教育的现实中,经常发生类似的事件。前段时间,某学校老师在讲课,下面四名学生围在一起大吃大喝的图片就在网上疯传;湖南有一位老师因为批评了学生,结果被学生捅死,舆论也曾一片哗然。

前几天,专家们在网上发起了一个大讨论:教师和学生是什么关系?最终专家们裁定的师生关系是“服务”关系。众人信服,吾则愕然!

难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教育”关系吗?教育就是指导、感化、指示、要求、说服、规范、培养,怎么能是 “服务”呢?学校和老师服务的对象是国家,是社会,可不是学生啊!国家的教育方针写得非常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识和党的意志。教育具有先导性,教育要满足民族和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才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学校和教师,就是这基本属性的承载者。

很长时间以来,一大批教育专家、教育“公知”,大力宣扬西方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就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服务”和“满足”,甚至是顺从。很多校长,更是躬行不辍,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奉为真理,把家长和学生的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完全忽视和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仔细想一想,时至今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根源是什么?难道不是家长和学生的意愿,绑架地方政府的结果吗?“状元”、“升学率”,这些地方政府评价教育的常用概念,难道不是家长和学生,塞给政府的吗?因为这代表着“群众的满意度”。

当然,家长的呼声、学生的诉求,该不该听?必须听。但是倾听不等于满足和顺从。政府、专家和媒体,必须引导家长和学生的意愿,与国家的需要相统一,与教育的规律相一致。

有期待是因为还有信任

周芬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贾惠

“困在厕所里的老师”,这不是一个笑话,是工作在第一线老师们的慷慨悲歌,带着满腔热情、堆着满脸笑容走进教室的老师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已经不仅仅被困在厕所里,被囚禁在手机里,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评价里。当四面楚歌响起,现实版的乌江自刎的主角就不是项羽而是学校教育。当然学校教育不会坐以待毙、自取灭亡,但过分地评价学校教育,人人都像对待过街老鼠一样打学校教育一棒子,后者也一定不堪重负,深受其苦。

谁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要养家糊口,都没法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所以要明哲保身,还是继续满腔热情?如果你是那名被困的老师,你怎么选择?谁的孩子都是宝贝疙瘩。著名作家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写自己目送孩子上学的背影:“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那是对教育的信任和期待。而当我们听说了新闻里那些不应该发生在学校的悲惨故事后我们是否依然对学校信任?如果我是那些家长,我应该怎么办?

我和我身边的同事们,还是依然选择爱护学生,无微不至,尽心尽力,因为我们坚信“有爱就有希望”。笔者,从不讳言,不怕和学生们的交往,只是说起和家长交往就有点像讳疾忌医的病人。家长们说起老师呢?有的似乎也会有一肚子苦水。我觉得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都尝试换到对方的角色考虑,或许有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被困在厕所里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那些对教育充满期待的家长。有期待是因为还有信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是这样想的。

莫给老师套“紧箍”让孩子学会“规矩”

青岛九中学生发展处副主任、高一年级组长 姜龙方

一则“困在厕所里的老师”的笑话广泛流传于各大网络媒体,在得到大家会心一笑的同时,却真实地道出了老师们在日常管理中的“辛酸”。假如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违反了学校的常规管理规定,作为老师,对学生是管还是不管呢?怎么管呢?伴随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子女们的长大,孩子们踏入大学走进社会的日子也一天天临近,那么“规矩”到底什么时候学呢?

家庭有家庭的规矩,学校有学校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规矩。习总书记说过“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懂得尊重规矩,就能把握好生存的真谛。

学习“规矩”的阵地实质上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合一。家庭教育是第一站,并将伴随终身。学校教育是第二站,并将影响终身。社会教育是最终站,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打好基础,社会教育往往不需要孩子们交学费,而是狠狠的一巴掌。

在学校里,当孩子们违反学校的常规管理规定就理应接受合适的正当处罚,从而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心中有所畏惧,方能在走出校园后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也是家校联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里,当老师在帮助孩子学习规矩、矫正行为习惯时,家长如若能从家庭教育层面给予老师最真诚的理解和支持,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倘若孩子们恣意妄为,不守规矩,等到踏入大学象牙塔,走进社会后,又有谁能帮助孩子学会该懂的规矩呢?莫要给老师套上 “紧箍”,请家长给老师们留下足够的教育空间,给予老师们最大的支持,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会“规矩”,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让家长们更加放心。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赵黎)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