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家长缘何成“编外教师” 家校共育理念边界别模糊

2018-05-16 09:43:21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该怎样避免家长变成“编外教师”

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都成了家长的“分内事”,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5月14日《半月谈》)。

作为“家校共育”的关键一方,家长配合学校,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教育孩子的工作,非常必要且正当。但是,当一些学校和老师打着“家校共育”的名号,给家长过分摊派任务和工作,甚至把家长变成“编外教师”,就有些变味儿了,亟须纠偏。

寻根究源,一些家长是如何逐渐变成“编外教师”的呢?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校共育”理念的边界比较模糊。到底哪些事情是学校或老师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家长必须要做的,或者哪些是家校商量后确定的,都没有明确规定,甚至连指导意见都没有。这是造成一些学校和老师过分把部分工作交给家长去做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出现“让家长批改作业”“到学校管班级”“到校打扫卫生、值日”等各种情况。

其次,老师缺乏必要的管理“惩戒权”。目前,一些学校和老师之所以不愿深度管理学生,并非都是因为责任心不强、能力不足等,而是在目前语境下,老师缺乏必要的、明确的对犯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惩戒权”等,导致一些愿意深管的老师或学校屡屡因此惹上麻烦,长此以往,便遏制和降低了老师们深度管理的积极性,学校和老师不得已才让家长过多地参与教育管理。

再次,是因为家长过分的“迁就”。不少家长面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不太恰当的要求,虽然在心理上不太能接受,但在行动上往往都会支持,很多时候甚至连起码的据理力争都没有。久而久之,让学校和老师养成了“习惯”,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强加给家长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造成这一局面,表面上是因为一些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希望通过在老师和学校面前示好、献殷勤等,博得老师好感,以期学校和老师会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深层原因则是目前的优质教育资源仍供不应求、分配不平衡等,以致家长做出这些行为。

当然,可能的因素还有不少,这里不再赘述。但这些已能够说明,要想从根上防止家长成为“编外教师”,除了加大宣传和惩戒,切实唤回学校和老师在“家校共育”中的责任心之外,无疑还需多方努力和协作。如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家校共育”理念中各方行为的边界和责任,让家校在教育互动中有所遵循;赋予教师必要的管理教育“惩戒权”,给教师足够的教育手段,唤回他们积极教育的意识和作为;进一步强化平衡教育、透明教育、廉洁教育建设,让家长在家校教育的问题上,能够有正确的心态、据理力争的勇气和底气等。

只有综合发力,齐抓共管,才能有效防止家长变成“编外老师”。

[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