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爱呵护困境儿童幸福成长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困境儿童尤其需要格外关心和关注。
今年以来,青岛市民政局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理念,着力打造“岛城有爱 青情卫童”关爱服务品牌,实行“一童一策、精准关爱”的服务模式,用心用力用情呵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完善保障体系,兜牢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
近年来,青岛市切实加强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的关爱,从基本生活保障到监护、医疗、教育、康复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将党和政府的关爱及时送到孩子们身边。
提升生活保障水平。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价格补贴联动等机制。近三年来4次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并实现与城市低保标准挂钩,其中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标准由三年前的每人每月1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613元;社会散居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90元。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727元。全年共发放儿童类保障资金5200余万元,同比增长36%,基本兜底效能不断提升。
不断拓展保障内容。综合运用《青岛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机制,通过儿童主任日常走访随访,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家庭监护能力评估,了解并对接困境儿童多样化需求,提供切实政策扶持。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组织开展“护佑健康”孤困儿童大病保险项目,惠及2070名孤困儿童。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青岛市儿童福利院获评“全省儿童福利机构标杆单位”。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孤困儿童主动发现机制,通过与卫健、残联、司法行政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推送出1300多条信息,由儿童主任入户核查疑似困境儿童信息,以“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让100余名孤困儿童纳入保障范围。
健全保护体系,聚力织密护童网络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青岛市民政局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做好传统儿童福利工作的生活兜底外,切实履行监护兜底职责,织牢“无家可归”“有家难归”儿童保护网。
出台《青岛市监护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程》,建立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保护机制,压实监护责任,防止出现儿童失管失教的问题。
制定青岛市地方标准《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工作规范》,为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提供统一、规范和可操作的技术依据,便于相关评估主体科学精准评估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有关部门和组织可参考评估结果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精准的帮扶措施。目前,该《规范》正在发布前公示,此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此外,还组织区(市)开展2023年暑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全面摸排农村留守儿童,核查教育部门推送信息1000余条。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政策,儿童主任每季度走访一次,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签订率达100%。
为打通关爱困境儿童“最后一公里”,青岛市民政局强化儿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技能,推动基层不断提升服务效果。
建成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处,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0处,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37个,今年以来,青岛市民政局积极打造900处村(居)儿童服务阵地,实现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全覆盖。探索“儿童主任+社会工作者+专职网格员”“儿童主任+爱心妈妈”的综合型服务模式,“定期随访+专业服务”相结合,为基层儿童工作人员提供指导。
创建“1234工作模式”,让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阳光向上
困境女孩小云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曾有轻生念头。心理咨询师对其采取精神分析疗法,先后22次服务,帮助她闯出了心灵泥潭,回归了健康生活。
当前,一些困境儿童由于受成长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青岛市民政局把心理关爱作为加强困境未成年人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搭平台、育阵地、组队伍、建机制,扎实推进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绽放小葵花”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关爱项目,逐步形成了困境儿童心理关爱“1234”工作模式——
建立一个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基地,完善“线上线下”两种服务手段,培训三支心理关爱服务专业队伍,构建四个心理关爱机制。先后对1105名困境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为106名性格内向、不愿交流的未成年人提供情感支持服务,帮助14名原本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困境儿童重燃学习热情,成绩与去年相比平均都上升了10多个名次;帮助39名孤僻的儿童打开了话匣子;61名存在自卑、恐惧、暴躁等心理问题的儿童经过持续心理疏导,心理问题明显好转。
实施孤困儿童助学工程,扶智且扶志
“知道小洁(化名)这孩子争气,没想到她这么争气!刚来通知了,她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了。我们都替这个孩子和她爷爷、爸爸感到高兴!”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某居委会的儿童主任在小洁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间给街道儿童督导员王路报喜。
据王路介绍,小洁4岁时丧母,其父精神二级残疾,与爷爷一起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小洁于2016年被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后,一直备受各级民政部门的关心和鼓励。王路说:“今后,小洁不仅能在读大学期间继续享受每月209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还能享受一年一万元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慈善助学金。”
为切实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平等享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促进更多寒门学子成长成才,青岛市民政局联合青岛市慈善总会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省级试点。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资助符合条件的学生420余人次130余万元。受该助学工程的正向影响,越来越多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学生看到希望并深受鼓舞。根据各级民政部门摸排,今年我市有43名学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资助对象,同比增长70%。
此外,与青岛市律师协会建立“人生导师”结对帮扶机制,帮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青岛市律师协会选派优秀律师骨干作为人生导师与100余名受助学生结对,发挥律师们的专业优势,通过法律知识宣讲、自我保护知识科普、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青岛市民政局还积极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为114名符合条件的孤儿大中专在校学生发放110余万元助学金,确保这些处在逆境中的孩子成人又成才。
关注困境儿童成长需求,贴心护童健康成长
“我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桌椅,再也不用坐着马扎、趴在凳子上写家庭作业了,好开心啊!”就读某小学二年级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敏(化名),在日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冒着“开心泡泡”的两行字。
在青岛市民政局“访千家、联万户,察民情、知民忧,办实事、惠民生”活动中,走访人员发现一些学龄困境儿童趴在凳子上写作业,没有自己的学习桌椅。对此,青岛市民政局党组高度重视,在中华慈善日前夕,联合青岛银行募集慈善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实现全市近2000名困境儿童成长微心愿,提升其幸福感,小敏就是其中的一名受助儿童。
青岛市民政局深化开展服务对象精准化保障服务行动,定期对所有儿童福利服务对象集中“全走访、全核查、全建档、全落实、全监测”,及时了解儿童生活阶段性变化情况,建立涵盖困境未成年人多方面需求的立体化帮扶体系,做到服务对象精准、政策措施精准、关爱服务精准、社会动员精准。
儿童工作责任重大、影响深远、使命光荣。一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儿童工作成效显著,青岛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入选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李沧区“有梦有为”等5个帮扶项目获评全省关爱服务困境儿童系列“十佳”。下一步,青岛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强化问题导向、筑牢底线思维、夯实保护措施,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儿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 (贾臻)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刘文贤]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