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一切失去兴趣?这类青少年请警惕!医生提醒:这是“空心症”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济南报道
“我家孩子每天感觉情绪平淡,对任何事情好像都没有兴趣了。”最近,让六年级孩子的家长赵梅感到百感交集的是,孩子虽然每天会按时上学、自觉写作业,但整个人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钟一样,每天只是机械地做事情,完全没有活力,很少有笑容,也没有愤怒,“就像是一个空心人。”
14岁初中生琳琳也出现了“空心”的状态。她的父母告诉记者,琳琳整天把“没意思”挂在嘴边,对生活没有追求,对曾经爱玩的游戏也没了兴致,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和接触也越来越少。
初二学生家长孙强也很无奈,“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欲望,每天浑浑噩噩的,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法提起他的兴趣,更无法激起孩子的积极性。”
……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医学中心主任杨楹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这些症状往往被称为空心症。”
近日,关于“青少年空心症”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突然间对一切失去了兴趣,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像没有“心”了。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孩子患空心症的背后,跟学业压力过大、家长要求过高等有一定关系。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医学中心主任杨楹介绍,近几年,患空心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空心症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而是描述一类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状态的术语,用于形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内心空虚、迷茫、缺乏目标感与动力的情感体验。
“空心症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表面上表现出任何显著的精神或行为障碍,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受到情感缺失和人生意义的匮乏。”杨楹解释,“空心症通常表现为内心情感的空虚和疏离感。这种情况下,孩子缺乏目标感和动力,他们会对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甚至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他们常常感到做事没有意义,难以产生内在的动力去追求个人成长或成就。”
杨楹告诉记者:“空心症还可能伴随着情感上的冷漠,孩子们可能不太容易被激励或感到快乐,甚至对生活中的正面或负面事件都表现得情感淡漠。长此以往,情感的抑制会让他们与外界更加隔离,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很多患有空心症的孩子会缺乏自我认同感。”杨楹还提到,他们会对“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产生极大的迷惑感和不确定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无法从外界找到答案。许多患有空心症的孩子还会逃避现实,部分孩子可能通过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来暂时逃避现实中的困惑和空虚。
那么,孩子们为何变“空心”?在杨楹看来,空心症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家庭环境因素、学业压力和社会期待、自我认同的危机、社交孤立等都可能导致孩子患上空心症。
“空心症的孩子其实很无助。”杨楹分析,父母过度保护或严格控制,都有可能会剥夺孩子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性与成就感。如果父母之间关系紧张或情感疏离,孩子也可能会感受到缺乏情感支持的空虚。
其次,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以及社会对于成功的高要求,也容易让孩子陷入内心冲突。如果孩子在追求高分和成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逐渐失去对于生活的兴趣与热情,可能会产生空心症的症状。
另外,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或者不断遭受外界的否定与质疑,他们可能会对自我认同产生困惑,逐渐陷入迷茫与空虚。
此外,青少年时期,朋友和社交圈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遇到社交孤立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孩子患上空心症。如果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孤立,缺乏情感支持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会更加空虚,难以从他人的关系中获取安全感与归属感。
到底如何拯救“空心”的孩子?杨楹建议,拯救“空心”的孩子,家长需要做出一些努力,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开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家长要耐心倾听,给予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或强制指导。家长也要多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鼓励他们设立现实可行的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逐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学业压力有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内在的动力。“家长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杨楹表示,家长要多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多种体验和尝试来探索自我,逐渐形成清晰的自我认同感,引导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成功,还有个人兴趣、情感联结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
杨楹特别提醒:“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空虚和迷茫状态,家长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其他专业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归属感。”(为保护隐私,部分患者及家属为化名)
[来源:海报新闻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