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驻青高校聚焦行业热点与市场需求开设一批微专业

原标题:驻青高校聚焦学科前沿、行业热点与市场需求开设了一批微专业,涉及人工智能、海洋信息、智慧医学、智慧农业等领域

专业“小微”,人才“跨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发布了一则报名通知,该校35个微专业将重点面向2025届应届毕业生开放报名,计划于5月中下旬完成报名工作,6月底前完成一轮集中培养。

“近期,我们在微专业建设1.0版本基础上完成2.0版本升级,微专业数量从原先的14个拓展至35个。在延续‘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基本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时代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精专业、懂跨界、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翠萍表示。

微专业是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外开设的跨学科课程组合,旨在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小而精、市场化”为特点应对产业需求。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为各行各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对高校毕业生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此前,教育部实施了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围绕人才需求迫切的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在此背景下,微专业这一“短周期、高聚焦、强应用”的培养模式,正日益成为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

如何让授课内容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各驻青高校正主动契合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创新路径,聚焦学科前沿与行业热点,开设了包括人工智能、海洋信息、智慧医学、智慧农业等在内的一批微专业,以灵活的课程体系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入,人才市场正经历结构性重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驻青高校的微专业设置体现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各驻青高校正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青岛科技大学便是实践者之一。该校依托扎实的科研基础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校内开设“智能电子工程与创意设计”微专业。该专业聚焦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旨在培养既精通嵌入式系统开发与电路设计,又掌握工业设计思维与产品原型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更好开展专业课程,学校还联合青岛展诚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科创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智能家居控制器、健康监测穿戴设备等真实产品开发,让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青岛大学“数字智慧医学”微专业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背景下开设的新医工结合微专业。该专业依托该校“产、学、研”优势,集结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医疗企业等优势资源,培养产业化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创新型人才。在授课过程中,该校与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优秀医疗企业密切合作,依托青岛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等平台,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青岛农业大学则在挖掘专业特色方面下功夫。该校“智能农机装备控制”微专业立足山东这一农业大省与智能农机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聚焦智能农机装备控制领域核心技术,致力于培养适应智能农机产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机电控制、可编程技术、机器视觉与传感技术等核心知识,掌握智能农机装备控制系统设计、测控技术应用及田间作业场景化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学习,让学生们具备跨学科协作素养,适应智能农机装备领域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诸多传统行业的相关专业也紧扣社会需求,持续开辟发展新赛道。山东大学“法律与网络安全”微专业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一微专业的课程表上,既有法理学、计算法学等基础课程,又有网络刑法、数字行政法、数字时代的民法等贴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应用类课程。山东大学法学院教务秘书范毅强表示,学院设立此微专业的主要目标就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培养既具有网络安全技术知识,又有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的复合知识结构的网络安全治理人才。

强化需求导向的培养机制

微专业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在交叉融合、前沿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实现了对学科专业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说,高校开设微专业,既是基于学科建设的有益探索,更是把教育触角延伸到社会,聚焦需求导向的积极实践。

当下,各驻青高校正积极响应“双千”计划号召,不断完善培养机制和模式,让学生真正实现学用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层出不穷,需要学生前瞻性地关注学科前沿、行业热点。学校在设置微专业时,就突出了小切口、前瞻性、跨学科的特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教学研究科负责人王志华告诉记者,当前,学校开设了21个微专业,其中,社会需求高、就业前景好的微专业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那么,在“双千”计划的持续推动下,高校应如何将微专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未来在微专业建设中又将重点关注哪些问题?王志华表示,该校将聚焦新颖、前沿且交叉融合的灵活领域,持续深化微专业内涵建设。一方面,着重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打造更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实践路径,推动微专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在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科科长牛婷婷看来,微专业通常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或研究方向,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习者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行业能力。其“内容精、学程短、跨度大、体系活”的特点,决定了其深度和广度虽不及传统学科专业,但能更敏锐地聚焦技能提升与实际应用,部分课程还会在原专业基础上拓展延伸。

“学校开设微专业,是针对当前就业环境的一种探索。微专业的设立打破了传统学科专业的围墙,为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问题开辟了试验田。因此,学校应当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社会急需人才的产业领域,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设立微专业,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培养一批适应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牛婷婷表示。

对此,青岛大学教务处教研办工作人员薛宇深表赞同,“‘双千’计划以促就业为目标,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在这一计划指导下,我校将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现有的微专业,在课程内容开发、授课形式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邀请更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5/19 07:11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