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溯1930年代 解码“拍青岛”的银幕基因
1935年9月,由洪深编剧的电影《劫后桃花》在青岛拍摄外景,该片在上海首映,1936年2月2日青岛公映,彼时山东大戏院发布的广告称其为“以青岛史实为背景的伟构”。90年后的当下,“倒影——洪深与《劫后桃花》文献展”正在良友书坊展出。策展人王帅试图通过这个展览展开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最早的“青岛叙事”。的确,从人物故事到镜头细节,《劫后桃花》以独特视角串联起青岛彼时的风云变幻与烟火日常,承载着光影镜头里“青岛叙事”的开创意义。
在风云激荡的1930年代,青岛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交织的独特景致间,涌动着一股电影浪潮。上海电影人带着热忱与专业踏入青岛,这里不只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影棚,更是他们探索电影艺术的实验地。洪深以家族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劫后桃花》,孙瑜“未完成”的电影剧本《青岛之波》,还有当时青岛本土电影工作者取材“顺天轮”劫案的类型创作等等,都烙印着青岛山海城的独特气质,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留下无可替代的印记。
“青岛经验”种出《劫后桃花》 洪深“以青岛史实为背景的伟构”
洪深在《劫后桃花》剧本第1幕乡野风景中给出这样的镜头:“(渐显)海滨帆樯林立——山边百花齐放——沙子口渔舟晒网——李村集热闹市场”。青岛的城市气质、山海风景、乡村生活,就这样在电影镜头中展开。王帅策展“倒影”时曾仔细读过剧本,他说故事里的人物吃的饭菜都是青岛特色的,《劫后桃花》比较完整生动地勾勒出青岛的轮廓。更为重要的是,在围绕收回青岛主权的各种叙事文本中,洪深的《劫后桃花》是时间线索最完整的一次,“从德租胶澳,到日据青岛,再到华盛顿会议解决山东悬案后青岛面对的第一个春天,洪深把自己和时代的遗憾和宏愿都写在了里面。”
1936年2月2日,《劫后桃花》在青岛中山路山东大戏院首映。“楼下一律四角;楼上前排七角,后排五角”。“不看本片枉为青岛之居民!”当日,《青岛时报》《青岛民报》刊布山东大戏院广告,称《劫后桃花》是“以青岛史实为背景的伟构”,乃“前本市山东大学教授洪深先生编剧,集数十年之青岛经验完成本剧”。
洪深曾在李村中学做过题为《青岛的印象》的讲演,谈到《劫后桃花》的创作背景——“我们住在青岛的人,大概都对青岛有一个‘世外桃源’的印象……”也犀利指出“从前青岛人一切被动”到“逐渐表现自身力量”的转变——这种觉醒意识,恰如劫后桃花的重生。这一内核,凝结进《劫后桃花》胡蝶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回响在中国电影记忆中。
因为父亲洪述祖避居青岛,洪深因此有多次暂居青岛的经历,围绕青岛叙事创作了多部作品,包括剧本《卖梨人》、英文剧本《东方明兮》、改译剧本《第二梦》,以及电影剧本《劫后桃花》等。如今,《劫后桃花》拷贝已在岁月中遗失,唯有黑白剧照和完整剧本留存,诉说着那段戏里戏外的青岛故事。
孙瑜筹划《青岛之波》 未完成的“零内景”电影梦
“在1930年代初,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上海的许多电影厂已经不满足于在摄影棚里拍摄,开始到外埠拍摄,起初只是在江浙一带,随后逐渐增大范围,青岛成为一个重要的场所。”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作家张彤在《青岛艺术史·影视卷》中特别提到,20世纪30年代,孙瑜执导的电影在青岛拍摄外景,上海其他剧组来青拍摄时,甚至会借住孙瑜在青岛的房子,“青岛作为‘天然影棚’,与孙瑜关系密切。”1934年夏,明星公司出品、夏衍编剧的《同仇》在青岛拍摄,这是已知最早在青岛拍摄的国产电影。此后,《风云儿女》《劫后桃花》《到自然去》《浪淘沙》等电影相继在青岛取景。
“青岛电影文学早期文本《青岛之波》源自孙瑜。”青岛文学馆馆长、评论家臧杰在《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中曾详细描述过《青岛之波》的创作始末。“诗人导演”孙瑜是洪深在清华学校的学弟,后留学美国,学习过电影洗印、剪辑以及电影编剧。与洪深一样,孙瑜也因为父辈移居青岛,在青岛有过多次暂居。他在青岛筹划电影剧本《青岛之波》的时间还早于洪深的《劫后桃花》。
孙瑜在美国留学时曾收到父亲寄来的青岛新家照片,对其充满幻想,还画了小画。归国后,因上海电影圈难进,孙瑜在1926年冬回到青岛,计划拍摄电影。他在自传中透露,在青岛结识了王卓、王玫兄弟,共同制定过拍摄方案。由孙瑜编写以青岛为背景的抒情喜剧《青岛之波》,全剧无内景,利用青岛美丽外景,将真假爱情故事穿插在夏季赛马中。他们打算用少量资金购买胶片,找相识摄影师拍摄,底片送上海洗印。但困难重重,《青岛之波》最终未能开拍。
孙瑜带着在青岛的未竟之梦重返上海,不久成为电影圈里的知名导演。1935年,联华公司在青岛拍摄电影《到自然去》,孙瑜再次来到青岛。《到自然去》是孙瑜导演的第一部有声片,该片与吴永刚导演的《浪淘沙》同期在青岛拍摄外景,两部影片均由联华公司出品,主演都是金焰。根据《青岛与电影》一书记叙,当时联华影片公司租了一辆大卡车,在挡板上大字写着“联华摄影队”,每天在青岛各处行驶,像是一个流动的广告。联华摄影队住在太平路上青岛大饭店西馆,旅馆的北部有一个拳击场,金焰很感兴趣,晚间去拳击场观看比赛,被影迷认出,把他围了起来,在当时的青岛也是一个比较轰动的事。
报刊上的“铅字分镜” 本土创作者的电影剧本革新
如果说孙瑜为青岛带来学院派的电影理想,1935年《青岛民报》连载的《法律外的航线》则展现了青岛本土创作的蓬勃生机。这部由赵星火与李同愈合作的剧本,取材于当时震惊中外的“1934年顺天轮劫案”。
《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中记录,赵星火时为福禄寿大戏院的职员,专门从事影片宣传工作,也一度帮助《青岛民报》编辑“每周电影”专刊。李同愈则一度供职于青岛电报局,时为自由作家。剧本在《法律外的航线》连载时有“前言”说:“创作剧本成为目前电影界唯一的急务,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但这绝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电影艺术是综合艺术,而剧本的创作则应列入文学的部门。”而编剧将黄海波涛化作叙事舞台的尝试,恰印证了青岛本土电影创作将现实事件转化为类型叙事的自觉。
这个电影剧本后来更名《茫茫夜》重新在《青岛民报》发表,可惜并未刊载完整。《茫茫夜》在1937年由新华影片公司投资拍摄,易名《黄海大盗》,由《神女》导演吴永刚执导,终让青岛的海上传奇破浪而出。
《劫后桃花》拍摄九十年之后,良友书坊的文献展让《劫后桃花》的剧本残页重现最初的“青岛叙事”,孙瑜曾在青岛居住的别墅也依旧承载着往昔的光影回忆。青岛的银幕基因仍在延续——这里不仅是山海之间的取景地,更是一座光影先锋之城。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贾小飞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