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海味年画见证时代变迁 非遗项目胶南年画巡展

2018-03-23 10:51:41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海味年画,见证时代变迁 非遗项目胶南年画巡展启幕

3月22日上午10时,“坚定文化自信 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青岛市优秀非遗项目胶南年画巡展“山浓海蔚”在如是美术馆正式开幕。作为巡展的首站,此次展览共展出年画作品40幅,包括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的经典作品,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胶南年画历经沉浮依然保留着“海蛎子味儿”这一本土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

\

别具风格:有独特的“海蛎子味儿”

说到年画,很多人会想到平度的宗家庄木版年画,其实青岛年画的流派很多,西海岸新区的胶南年画也独树一帜、特点鲜明,成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在如是美术馆,胶南年画的非遗传承人、38岁的田胜告诉记者:“胶南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是受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很早就有了一批画年画谋生的民间艺人,1972年,当时的胶南县文化馆召集民间年画艺人开办年画创作班进行集中培训。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文艺创作的热潮,一大批年画画家脱颖而出,创作出很多精品。”在技法方面,“胶南年画在木版年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工笔画、民间剪纸以及上海日历年画等其他艺术的特点”。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所谓年画就是过年贴的“胖娃娃”、“年年有余”、门神等,相比这些,胶南年画在创作题材上更加丰富,创作风格上也更加独特,田胜认为,“胶南年画更具有艺术性。因为生活在依山傍海的环境中,在胶南创作年画的画家们,可以体验到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劳动场景,这些多元化的素材为创作胶南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题材”。

\

有人说,胶南年画有着独特的“海蛎子味儿”,田胜说:“在胶南年画里,经常看到撒网、捕鱼、耕种、麦收、看场等各种劳作的内容,这些场景有着浓厚的胶南农民的生活味道,被绘画者富有感情地传达于笔下。”

经典作品:捕鱼、种地等喜闻乐见

当天展出的作品以时间为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每个时期的年画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田胜透露,胶南年画主要关注农民的生活,反映胶南的民俗,“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作品,则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崭新变化”。“在当时比较时尚的几大件,比如电视机、自行车等,在年画中都有体现。”田胜说,民俗方面表现的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比如祭海、闹花灯等内容,“都是描绘着农民美好生活的影像,而且是非常朴素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在胶南年画里,就能看到很多反映他们热火朝天劳动生产的场景,“比如卢华、崔爱兵的《春耕》,就是1985年创作的”。作品的表现内容也极具生活气息和戏剧情节,“扛上犁耙,带着婆娘和丫头一起去播种啦!我拉着犁,你撒着种子……哎呀!丫头摔跤了!从篮子里甩出一大把金黄的种子……”

\

朱先贵1985年创作的年画作品《归》,体现的则是渔民的生活。画中渔民出海归来,孩子举着手中的鸡蛋来迎接父亲,“既生活化,也有情感的表达”。此外,刘伟志、姜秀晔和逄本伟1986年创作的《跑旱船》抒发的则是对渔汛季节丰收的赞美,“表现了渔民勤劳质朴的民风和喜庆热烈的民俗”。

\

当天展出的一些经典作品寓意深刻,风格多样,“1992年刘文艳创作的《旷野》非常特别,风格比较抒情,天空和云朵的颜色、画风有点梵高作品的感觉,飞鸟则加入了中国的传统纹样,而且画得很放松,几位少女在奔跑,刘海都吹得翻过来……”

\

格局创新:关注建设、节气等主题

胶南年画不仅富有浓厚的沿海风情,还带着鲜活的时代烙印。田胜介绍,一直以来,胶南年画的创作主题就是深入生活,以当下生活中熟悉的细节为创作的主要内容。因此,现在的年画主要是表现作者对于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认知,比如“青山绿水”乡村建设、港口建设等都在年画中有所体现,从最近几年的作品还能看出,年画的场面和格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田胜创作的《时年八节》、李增梅创作的《金秋》、高桂桂创作的《谷雨祭海祈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

在创作技法上,胶南年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田胜在2017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阳春六节》中,“把年画和节气结合,反映的是北方春天各个节气相对应的的生产生活,打春牛、剪春燕、秧小苗、割艾草、采春茶……”

\

胶南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田胜说:“上世纪70年代,年画多用国画颜料,上世纪80年代,可以看到有的年画用了水彩颜料,现在则开始使用水粉或丙烯颜料,还有的作者开始使用矿物质颜料,会让色彩历久弥新。”

历经沉浮:注重艺术性推广市场化

胶南年画也曾经历沉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胶南年画创作达到高峰,各类年画印刷发行达几百万张”。田胜介绍,以前胶南年画具有实用功能,“过年贴在家里美化环境,也体现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但现在大家很少用年画做装饰了,年画作品的市场环境急转直下。大部分年画画家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维持生计,“很少有专职画年画的作者,一般都有正职,年画只能当做爱好”。

作为胶南年画的非遗传承人,38岁的田胜表现出对胶南年画传承的担忧,“我从1996年开始创作年画,现在能够掌握胶南年画技法的作者不超过100个。去年我们年画创作班当中新老作者一共才50多人,骨干力量只有30人,和以前创作班人数最多时的几百人不能比”。

在非遗的传承方面,田胜也有着新的考虑,“在年画的创作上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要注重它的艺术性,而在宣传推广上,则要具有市场化思维”。半岛客户端记者 黄靖斐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