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收视率造假屡禁不止 巨大利益链条涉及多个环节

2018-09-21 09:31:46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收视率造假屡禁不止,巨大利益链条涉及多个环节

多年来,关于“收视率造假”的现象时不时被爆出来,从早期的几千元一集到如今的近百万一集,这颗“毒瘤”越长越大。即便官方三令五申坚决抵制,利益集团仍走钢丝,背后的原因极为复杂。除了收视率,网络时代下,诸多评价渠道也在受到污染。斩断黑色产业链,建立更为科学多元的影视作品评价体系,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收视率造假收益惊人

梳理“收视造假”的脉络,2012年8月,制作人王建锋向媒体曝光新疆某公司涉嫌操纵收视率造假,每集的造假价格为3000~7000元不等;2016年《美人私房菜》事件之时,这个数字飙升到了30~50万一集;2018年,郭靖宇爆出每集的造假价格已经达到了90万~100万。

事实上,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然而,广告却是支撑播放平台的重要收入来源。

有媒体和业内人士指出,当电视剧成为卫视黄金时段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每部剧增加上千万的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成为恶性循环。

如果拒绝造假结果会怎样?据陆川导演揭露“有可能收不到电视台尾款”,陈思诚导演则爆料“不买‘裸播’便没有收视率!”此前有媒体曾估算,从事收视率造假的“黑手”每年从电视剧产业市场中瓜分“利润”高达40多亿元,已成为影视行业中除制作方、电视台、广告商之外的“第四种势力”。

官方三令五申抵制造假

从数字上看雪球是越滚越大,然而,相关部门和舆论监督也从未缺席。早在2009年,原广电总局发起严查收视率买卖两端人群,2010年《人民日报》连发4篇报道,不点名指出“某省级卫视收视率异常波动”“某卫视在其省会城市,黄金时段收视率远远超过其他卫视,甚至达到2.6倍有余”等。随后,负责统计工作的索福瑞召开说明会,主动曝光了不法分子获取样本用户信息的手段,即通过“跟踪”“窃听”“行贿”等,获知并收买样本用户。

据报道,2012年原广电总局曾出台指导意见,规定在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中,观众满意度、专家评分等因素也应成为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收视率权重应为40%左右。2014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将收视率调查准则从行业标准上升到了国家标准。2015年8月,由原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倡议,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级电视台发起,全国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共同签署了《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2017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造假的自律承诺书》。

斩断黑手还行业正气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收视率造假的手法主要有三种:干扰样本户、窃听和截留数据、直接篡改数据。业内人士透露,第二种手法经技术改进已经清除,第三种手法至今没有得到案例支持,而最低级的“干扰样本户”却屡禁不绝。打假,就先要彻底扫除这种最普遍的造假方式。此外,收视率统计机构,索福瑞一家独大,也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也有酷云EYE、歌华有线等新产品入市,但目前为止仍然无法撼动索福瑞的垄断地位。

电视剧行业片面追求收视率的不良风气,导致明星价格虚高、内容同质化、审美价值取向低俗等问题屡见不鲜,已经危及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客观多元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对干扰收视率调查行为的处罚力度,仍需主管部门更为具体、有效的监管。半岛记者 王悦

[来源:半岛客户端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