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30 08:30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尺素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出人头地”因苏轼而来 被贬研制“东坡肉”

\

苏轼 欧阳修

在北宋文坛上有这样一位大家,无论文章、书法还是绘画都登峰造极,而且对于儒、道、释三家均极有研究。这位大家还特别热衷于旅游和美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自创了不少著名菜肴,还经常自酿美酒。当然,他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师,其设计的建筑到现在都是游人必去的景点。他就是苏轼。

苏轼的文章想必不少人都读过,但苏轼的经历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苏轼这个人。

成语“出人头地”因他而来

喜欢文言文的朋友,必定对“唐宋八大家”不陌生。自韩愈开始,这八大家在文坛上竖起一面旗帜,文章各有千秋,但都一改魏晋的浮华之风,读来简约、清新、自然。八大家之中,又属“苏家”最为出色,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列三席,所谓“三苏”。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出生那一年,其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但是之前的时光大都浪费在出游上,并未对写文章感兴趣。此后不知什么原因,居然用功起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是幸运的,他将近中年才开始自我打磨,居然后来居上,还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

相比乃父而言,苏轼自幼就喜好读书,而且天资聪颖。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这不光说明苏轼的童年喜好观察,能因老鼠“假死”一件小事生发出诗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的天赋无人能及。

苏轼二十一岁那年,也就是嘉祐元年(1056年),苏家父子三人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大都以满腹经纶而自高,又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三人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次会试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各路才俊云集,后来成为宋代文坛大腕的曾巩、程颢等都名列其中。

20岁出头的苏轼,以一份《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思妙文完成了自己的笔试。许禾钢在《欧阳修好“奖掖后生”》一文中写道,当时梅尧臣阅卷,发现了这篇佳作,立马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主考一口气看完,连呼妙哉。原来五代宋初以来,文坛盛行浮靡之风,欧阳修很是反感。而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特合欧阳修胃口,所以当下就有了初评意见:第一名非此人莫属。这等妙文出自何人之手?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得意弟子曾巩。为了避嫌,他将这篇文章划为第二,直到发榜,才知道自己真正委屈的并非曾巩,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苏轼。事后苏轼致信感谢主考官,欧阳修看罢深为苏东坡的才气所震撼,不由感慨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由此而来。

关于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还有一段趣闻。在这篇“高考”作文中,苏轼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十分惊奇。及至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我们俩做了这么多文章,怎么从没见过这句话?苏轼答曰:“何必问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这个年轻人的豪迈不羁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政坛失意文坛得意

国学大师钱穆曾有过一段关于苏轼的评价,他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纵观苏轼的一生,政治上风平浪静的时期很少,大多数时间都在各地漂泊。

这跟苏轼的文人性格有很大关系,他持论公允,凡事不合情理总爱发些牢骚,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宋史》中也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有人说:“苏轼稍稍内敛一些,虽不至于得大权,也能免除祸患。”)因他性格所引发的最大危机就是“乌台诗案”。

此前,苏轼的官职也算稳中有升,直到“王安石变法”推出,一切有了变化。这场变法,后世也多是毁誉参半,但苏轼在当时革新派当权的情况下就提出一些批评意见,自然为时局所不容。任和平在《平生文字为吾累》中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43岁的苏轼被贬调湖州,在走马上任后,依照惯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在这篇《湖州谢上表》的官样文章里,苏轼文人性情不改,写出了略带牢骚的话语:“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知道自己生不逢时,和这些新人比起来差远了;于是老了也不生什么是非了,去地方上管理小百姓吧。)

苏东坡的《湖州谢上表》,后来也是按惯例在朝廷的邸报(相当于内部新闻通报)上发表,朝庭群臣都可传阅,影响可想而知。当年6月27日,侍御史知杂事何正臣上奏称,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妄自尊大,大放厥词,愚弄朝廷。7月2日,监察御史舒亶将苏轼在杭州出版的《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献给神宗皇帝,认为苏轼的诗文处处在讽刺新法,侮辱朝廷甚至神宗本人。同一天,御史中丞李定上奏皇帝,明确指出苏轼犯有四大该杀之罪。到后来,连《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说苏轼的诗有的含沙射影,嘲讽圣上。

于是,宋神宗下达圣旨,将此案交付御史台调查处理。御史台自汉代以来被称为“乌台”(因汉代时御史台外多植柏树,落有很多乌鸦,故称乌台),所以苏轼的这个案子被称为“乌台诗案”。待在监狱里的苏轼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经历了种种磨难。好在不少人为他求情(包括皇太后和王安石本人),再加上本朝有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的规矩,宋神宗最后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苏轼到黄州后,心情十分郁闷,但这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晴好时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月夜时和好友飘荡在大江之上,吹箫而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出自《前赤壁赋》)他也曾夜游承天寺,和挚交张怀民信步庭院,看松柏倒影,自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出自《记承天寺夜游》)

有次他在沙湖中航行碰上下雨,没带雨具,同行淋得狼狈,他却毫无感觉,反而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定风波》)。还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回家时家童已睡,没人开门,只好一个人跑到江边,倚杖听江声。写下了著名的《临江仙》,这首词似乎是失意人的最好写照——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肉”是他研制的

苏轼自己曾写过一首诗,交代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他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他是清楚地知道,文字成就了他,也让他在政坛碰壁,但在生活中,他的其他情趣却足以令他获得莫大享受。

这其中一个嘛,就是吃。苏东坡的吃不在食材的山珍海味,也不在环境的富丽堂皇,而在简单中的一种情趣,这是富人也体会不到的。张笑在《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中告诉我们,苏东坡爱吃猪肉,也善于烧猪肉。北宋元丰年间,他因得罪朝廷,贬官谪居黄州。这是个偏僻的小地方。苏东坡给朋友的信里说:黄州“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看来当时黄州的食材相当丰富,价钱也便宜,可惜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做。这就逼得苏大人只好自己下厨房了。他在一首《食猪肉诗》里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见于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诗题或作《猪肉颂》,或作《炖肉歌》。看写作水平估计是后人附会,但苏东坡在黄州经常吃肉不容怀疑。

因他爱吃猪肉,也就有了千古美食“东坡肉”。这道菜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关于东坡肉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其中以“苏东坡治理西湖,老百姓以酒肉赠之,后苏命家人将肉切块,以酒煨之,回赠治湖民工,遂有‘东坡肉’之名”,这一版本流传最广。不过,还有一个版本并不为大众所知,那就是“和尚偷吃”,这个传说是苏东坡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沈淼听来的。相传有一天,苏东坡未曾相约来到一寺庙,小和尚急忙跑去通知方丈说:“苏知州大人到了!”方丈当时正用大蜡烛炖着蹄髈 ,要去水已来不及,便将一壶酒当水倒入蹄髈中,让其慢慢炖。苏东坡来后,便与方丈下起棋来,久之未走。蹄髈烧开之后,酒香肉香越来越浓,苏东坡是个酒客,哪经得起如此诱惑,已猜出是方丈屋内在烧肉,便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吃肉喝酒,心中有佛祖,为百姓着想,那才是好和尚!”方丈也知瞒不过去了,便掀开布幔,大蜡烛燃着,肉汤吱吱作响,便与苏东坡饮酒尝肉。自此之后,东坡用酒炖肉,传到百姓家,世上便有了“东坡肉”,传至今日。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信网 编辑:尺素]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