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16 10:53
· 来源 ·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中国美丽田园"茉旺村 正在渐渐消失的乡味

\

藏南镇驻地西南四公里处,一处千余人的村落叫茉旺村 ,村南走三里是204国道,村后300米就是同三高速,正是这个交通便利的村子,凭借“千亩梨园”带来的景观,在“中国美丽田园”的榜上有名 。孟凡各在村子里生活,同时也是茉旺村的书记。看着村里的柏油路和砖瓦房,他的心里有点矛盾,一方面 ,村民富裕起来后,生活相比过往大有改观,另一方面 ,心里也蔓延不舍,那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或许是村里磨出来的豆腐,或许是已经消失不见的河流,也或许是娶媳妇时骑的大金鹿。他也不太能够说明白,只觉得村里的那种味道在消失,他说,可能是埋在心里的“乡味”。

深不过膝的河流留在记忆里

车沿204国道一路行驶 ,道路两旁的村居和树木一路倒退,在拐进一条羊肠小道之后,经过大约十几分钟的路程,满地的梨树展现在记者眼前。囿于时节的限制,梨园显得光秃秃的,少了春天时的朝气。记者看到,七八名村民正在田地里忙活,要赶在天寒地冻之前,将映山红种进梨园里。

进入茉旺村,村落的面貌和预想的不同,茉旺不是一副古村的模样,反倒是现代村落的感觉。宽阔的柏油路,路口指向的路牌,成排的砖瓦房,在茉旺村里,几乎看不到古村的痕迹。可在茉旺村的街道上,村民三五成群地闲聊,鸭子拖着身子跑动,小狗悠闲地溜达,偶尔还会回过头,冲着行人叫嚷几声,村落里显得很安静。村民的门前堆着白菜,路边摆放着柴火,有人抡起镐头,敲打脚底下的树根,乡土的气息就藏在里面。

孟凡各是村里的书记。当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找到他时,孟凡各正在村南侧的一处湾边上,取水冲刷脏兮兮的手扶拖拉机。对于记者的到来,他还是颇感到有些意外,放下手里的铁锨迎上来,一把握住记者的手。对于村里的乡愁,他说,这些年,村民的生活改善,村子里的变化已经很大,可是,一方面为这改变知足的同时,有时候,他也开始回味,想一想过去的岁月,相比之下,他满心觉得少了些什么。

看着宽阔的马路,孟凡各说,如果不是村子里的人,可能谁也想不到,曾有条河从村里流过,河的东侧是东茉旺,西侧被称为西茉旺。就算在丰水期的时候,河水也没不了膝盖,村民围坐河边洗衣服。他那时只有六岁,可依然记得,河水清澈得很,清澈到能看清游动的鱼儿。儿时的玩伴多,他们就三五成群,下到河里抓鱼打闹,看着大人们洗衣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河没有了。

孟凡各说,村里有400多户人家,孟姓占了大半比例,年轻人或者是外出打工或者是考学离开村子,还留下一些老人们守着这片老家。在茉旺村,上80岁的老人有不少,90多岁的老人只有两名。今年已经45岁的孟凡各,是土生土长的茉旺人,打从自己记事儿起,就目睹着村里的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这让他满心高兴,可是,心里也多了一份不舍,那种割舍不了的味道,他说,或许是村里久远的记忆。

那份吹吹打打接新娘的热闹

村民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人买了私家车,就停靠在大门外。而在以前,孟凡各想都不敢想,记忆深刻的出行工具,就是小时候的大金鹿自行车。他说,那时候村里人娶媳妇,就骑着大金鹿送茶果。聊天的时候,孟庆亭走了过来,从孟凡各那里接过了话题。

孟庆亭今年已经59岁,这些年基本少出村子了。回忆之前的日子,他说,如今 ,村里的孩子们结婚,基本在城里举行婚礼,雇专门的车辆来接送人。而在他们那个时候,远没有如今这么风光。可是,他说,如今回忆起来,却也觉得更有味道。

相比如今的自由恋爱,那时候,不少人是经过媒婆说媒后认识的,相中了的最后也就成了一家人。在他的记忆里,村民娶媳妇还要抬花轿,从村子里寻找壮丁,抬着花轿到女方家里接新娘。为了尽量风光,鼓乐手一路上吹吹打打,让周围的人都能听得到 、看得见,花轿直到新娘的家门口。有的时候,家人还会请来鼓乐班子,在院子里搭台唱戏。

如今的村里,却已找不到这些东西,平时也少有人再唱戏,反倒让他觉得有些可惜。后来,村民家有了自行车,也就省去了抬轿子的麻烦,直接骑着自行车接新娘。“现在是一大早上门接新娘,在以前的时候,是在下午四点左右接新娘。”他说。

有人骑着自行车,身后拖着一大箱子茶果,送到新娘家。新娘子坐自行车,被接进家里,算是过了门。他说,那个时候,村里有喇叭,有这种喜事的时候,基本是响个不停。他说,因为骑自行车接新人,还有村民闹出过笑话,成了大家闲聊回忆过往时的谈资。孟庆亭说,结婚的日子早已提前定好,有些村民选择在了冬天,就算遇到下雪的天气,这样的大事也不能耽误。可是,有人在接新娘之前喝了喜酒,脚底下就没数了,骑自行车一头撞在了树上。回想起这件事情,他和孟凡各仰头大笑起来。

不过,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那些老式的自行车也少了,就算有留存下来的,也早已经是锈迹斑斑,压根儿就不能骑了。

自家磨出的豆腐最好吃

聊起村子里的日子,孟凡各说的最多的是乡味淡了,他说,自己也想留着乡愁。村里不忙碌的时候,他就打开话匣子,跟人聊聊村里的旧事,说说小时候的趣事。其实,这是回味,也是共鸣,同龄人还能找到同样的感觉。而年轻人都出村进城了,留下他们这一辈人。

在村子里走了一遭,记者看到,村子里还保留着一些老房子,破落的院子已经没人居住,外墙上脱落了墙皮。孟凡各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不少这样的房子。在盖房子的时候,将土一层一层盖在地基上,用木板等拍打敲结实,一层一层地覆盖起来,用草来做成房顶,就盖成了村里的土胚房。

他小时候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是遇到雨天就麻烦了,家里随时都可能会漏雨,遇到起大风的时候,甚至连房顶都有可能被吹走。所以,在天气好的时候,家里人就开始忙活,喊着左邻右舍帮着修缮房顶。可如今,这样的房子在村子里少见,家家户户基本都改成砖瓦房,回想以前的日子,孟凡各说,那时候的日子苦,可只要招呼一声,左邻右舍都会帮忙收拾,大家伙边聊天边干活,忙完了喝一壶小酒,也别有一番感觉。

在村里的大街上,孟昭欣守着电动三轮车,跟四五个老人聊着天。他今年已经58岁,冬闲的他主要在家看孙子,平时就自己在家磨豆腐,专门卖给村里的村民们。记者看到,在他的三轮车上,还有大半的豆腐没卖出去,他也顾不得车上的豆腐,一个劲儿地跟旁边的老人聊天,直到有村民喊他,这才转身到豆腐摊前。

孟昭欣并不赶集,一天只磨二十斤的豆腐,车往大街上一停靠,就跟村里老人拉呱。他告诉记者,以前磨豆腐用的是碾子,现在直接用机子了,相比之下省事了不少。“大豆也是自己种的,磨出来的豆腐好一些,村里的人吃着放心。”

村民介绍说,原本,村里还有一处不大的牌坊,老辈流传是古代皇帝封的,可后来被人拆除了,到如今什么都没有留下。

\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好奇,茉旺村的名字是如何来的,孟凡各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这个在族谱上是有记载的。记者了解到,据《孟氏族谱》记载,明隆庆年间孟氏六十代孟承柱率子孟宏尧等,从今大村镇大尧(原名孟家窑)迁此立村,因早有一沫姓居此,又因有水汪,故名沫汪。清初,雅化为茉旺,除孟氏村民外,尚有张姓、程姓 、王姓、赵姓 、丁姓 、刘姓等少数村民。茉旺还是原胶南市中共党组织的发祥地之一。

村里人的生活安详。在村子东头的一户,住着76岁的程立美,在她家门口的不远处,一名老人倚在一辆面包车后面,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记者进入程立美的家时,老人在烧火准备午饭,老人说,她当天的午饭是水饺。程立美和老伴儿的年纪大了,一顿饭也吃不了多少东西,包好的20多个水饺放在锅边,随时准备开水后下锅。老人说,她从附近的村庄嫁到了茉旺,平时只有她和老伴儿在家。灶台就设在居住的屋里,一头连接到里屋,屋内是盘起来的土炕。程立美年纪大了,这些年已经习惯土炕。老人说,冬天睡在土炕上暖和,睡着格外舒服。

其实,茉旺的不少村民家里都有土炕,也正是因这种需求的存在,村子里还有盘炕的手艺人,孟凡各说,村民也觉得土炕睡着舒坦,暖和得很。在老人家的屋顶上,还晾晒着大量的地瓜干,从湿漉漉的外表上来看,是刚刚晾上去的。程立美家里的房子,已经算是村里的高点了,站在老人家的屋顶上,记者看到,村民家的烟囱冒着烟,一缕一缕飘在空中,偶尔几只麻雀从空中掠过,落在储藏着玉米的粮仓上。

孟凡各说,相比周边的村,在稍早的时候,茉旺人的生活也不差,在1985年前后,村里引进嘉定纸制品加工企业,部分村民摇身一变,成了纸帽厂的工人。他说,村里没有彩电,纸帽加工厂买了一台14寸的彩电,这事可把村里的老少爷们高兴坏了,纷纷跑到纸帽厂里看新鲜。每次放映的时候,院子里都挤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看不到的人就踮起脚来。“那时候,有台彩电是新鲜事。否则,村里唯一有动静的,就是村口的那个大喇叭,那已经是村里现代化的音响。”他笑着说,村民的生活好了,有多大的彩电也不奇怪。可是,那时候新鲜的感觉,如今却找不回来了。说到这里,他轻声地叹了口气。

待到来年梨花烂漫开看看关不住的梨花情

“中国美丽田园”的茉旺村,梨花是这里最美的风景,可记者跟梨花盛开的时节错过,没能够看到满园的景色,这也成了心里的遗憾。茉旺的村民说,相比发展梨园的鼎盛时期,村里梨树的栽种面积 ,如今已经稍有减少,可是,每年的五一前后,雪白的梨花会落满大地,如同一场春雪洗礼田间 。对于他们口中的景色,让人隐隐地觉得,似乎有一种曾相识的感觉。

采访的时候,心里暗自有了决定,待一年春满大地的时候,一定要再次拜谒茉旺,看一看村民口中的梨花,体会关不住的满园春色。相比那些古老的村落,茉旺算不上其中的代表,从老房老路中出来后,多了几分当代农村的色彩。可是,当走进村子的时候,记者还是感到了那份安静,它脱离市区的喧闹,远离钢筋水泥的禁锢,村民三五成群地站在街头,你一言我一句唠着家常……那些简单的画面,却是乡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从茉旺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象脑海中还有的画面,寻找那种旧友般的感觉。在恍然之间记起,那个城市叫作威海,留下了我四年的时光,从原来的隔三差五回去,到如今远离之后已有很久未曾到过。可是,心里太多的东西,被村民口中的画面勾起,只是一个“家”的字眼,始终在人的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刘金震

春风吹时梨花飞舞落满园

其实,茉旺村最美的风景,还要说梨花景观。孟凡各告诉记者,如果在春天的时候到村里,就能够看到梨花满园的风景。1998年农业结构调整,茉旺村引进韩国投资新建成品梨园500亩,村民土地流转后成了地里的工人。现在,除了梨园专业村的名号之外,茉旺村的其他苗木种植、果品生产、畜牧养殖等也有了规模。

孟凡各说,原来,村里主要是一些苹果树,之前本身有一部分的梨园,只是没有如今的规模。村民将土地转租出去后,除了平时的租金之外,每天打工还能有五六十元的收入。在五一前后,村里的梨花也就开了,到这里旅游的人也不少,满园的梨花盛开,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样子,这是茉旺村春天里最美的风景。

对于附近梨园的美景,孟凡各说,他们着急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美,还专门举办过一次旅游节。记者从藏南镇了解到,茉旺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随农业生产逐年发展,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水利设施,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在鼎盛的时期,梨园发展到1200余亩,年可实现增收近千万元。按照当时的规划,在茉旺村现有梨园面积的基础上,还要向周边村庄辐射,包括潘家庄、刘家庄、横河川、河崖、小马家疃、大马家疃、皂户等在内的8个村庄,通过茉旺村辐射带动将逐步扩展到万亩梨园。

一位曾到过茉旺村的王先生说,他也是从朋友的口中得知的茉旺村,还跟着朋友开车到茉旺村游玩,当时也看到过梨树上的梨花,“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着实让我感觉到了一种震撼。”他说,之前,只是在少量的树上看梨花,可当置身在梨园之中,周围都是正在盛开的梨花,尤其是当有风吹过去,少量的梨花花瓣飘落下来,地上会落上一片一片,“那景色让人陶醉”。

到了收获梨的季节,村民也会忙碌起来,在地里收拾已经长成的果子。藏南镇的工作人员介绍,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梨园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同时对茉旺村生产的梨注册了商标,并对梨生产技术、产品标准、产品包装进行了统一规范。孟凡各说,以前,村里还有关于梨的加工企业,但是后来并未形成相应的规模,目前,村子里的梨收获之后,就销售给一些企业或者零卖。在孟凡各的眼里,村里最美的风景,是五一前后的梨花,那种漫野的雪白,是村里人最爱的风景,就算离开村子的人,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回来,看一看村里的梨花。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