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4 16:17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平度于沧澜是中州第一干员 刘墉一句话救全村

\

于沧澜于沧澜故居

现在知道于沧澜的人不多了,他在河南省为官30余年,被誉为晚清“中州第一干员”(中州是河南省的古称)。于沧澜,平度古庄北村(原来叫古庄村,1959年分为古庄北村和古庄南村)人,自光绪三年考中进士,他就被分去河南任职,什么地方难管、什么地方麻烦就有他的身影。辛亥革命爆发 ,他两袖清风回了家乡 ,之后双目失明、家境困难,却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一直活到76岁。

一头小马驹感动教书先生

古庄北村距离平度市区40公里,属于相对偏远的村子,但在古时这里可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是胶东地区去济南或进京的必经之地。每到乡试或会试时,马路旁就会搭起几个棚子,里面备好茶汤,专门款待赶考的学子。做这事的是于沧澜的父亲于镒。而我们的主人公于沧澜是这家的二公子,他兄弟五人,当地人尊称“二大人”。

于沧澜,字海帆,出生于1845年,这时已到清朝晚期,外国侵略势力日渐狂妄,清朝政局动荡。别人都在忙着如何躲避灾难,但老于家依然坚持着老传统,凡于家子弟一定要勤奋读书,将来报效朝廷,所以自小他便在家里啃书本。于沧澜小时候很调皮,其他兄弟认真听、认真写,只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又摸摸身上的衣服,偶尔还会去碰碰正在认真学习的兄弟。教书先生对他很失望,将他列为“坏孩子”名单,不再上心教育。于沧澜的父亲于镒看在眼里,心想不能直接说教书先生,得想个法子才行。

这一天,于家刚降生了一头小马驹,孩子们都争相去看,教书先生也过去了,他无意中说:“七天的小马,肉吃起来特别嫩。”这话恰好让在旁边的于镒听到,回去后便嘱咐下人,等小马驹第七天的时候就杀掉吧。于镒一向不忍杀生,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只能狠下心,把煮好的肉给教书先生送了过去 ,而后相求:“请先生务必好好教导二子,他虽顽皮却极为聪明。”教书先生一看,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也被老爷子听到心里,感动不已,自此对于沧澜特别上心。有了教书先生管教,再加上于沧澜自己的努力,学业日进,终于不负众望,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

不吃肉不喝酒,被戏称“和尚县令”

于沧澜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接下来可以学以致用报效朝廷了,他被分到了河南,那时的河南地域虽广有些地方却很难治理,曾经被派去的官员坚持不了多久就找借口离开了。于沧澜觉得既然是朝廷的安排就得尽力做好,所以他相继代理上蔡县、滑县、兰封县和固始县的知县,几年之后升为鹿邑知县。提到这几个地方,史料用四个字来形容:繁、难、冲、要。简单来说是个人员复杂、匪盗丛生、经常起冲突的地方,吏治难度非常大。于沧澜吸取之前县令的教训,越是棘手的事情越要处理 、越是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就越得坚持做到底。所以在当地豪绅眼里,他就是个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

比如代理固始县知县时,当地有位有钱人的家人犯罪被抓,要是以前送点银两就解决了,但成箱的银子送到于沧澜面前,他看都不看就端茶送客,最后还是秉公处理,严肃了衙门的风气。他经常跟上司发表意见,如果觉得上头做法不对,一定会据理力争,不会违心奉迎,为此得罪了不少官员。曾经他得罪了专管一省财赋和人事的布政使,朝廷已经下发他升任鹿邑知县的文书,布政使却故意压下任命状迟迟不给,于沧澜得知后也没有向其低头,而是泰然应对,逼得布政使不得不自己找台阶下。清朝也会定期选拔“优秀员工”,文官在任三年,武官在任五年,如果成绩显著的话就被评为卓异(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于沧澜接连将这五个荒蛮之地整治得又文明又稳定,多次获得这项殊荣。

于沧澜有个特殊的称号叫“和尚”。原来,他自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平时只吃素食,从不碰肉类,也不喝酒。作为官场之人竟然两样都不沾,这事传出去后大家便给这位铁面无私的县令起了个外号“和尚”。如果有事犯到这位“和尚知县”手里那就麻烦了,只能等待处理 ,贿赂是绝对不可能的。

任职30年成“中州第一干员”

别人不敢来的地方他来了,别人治理不了的地方他管得井井有条。这些年于沧澜先是从代理知县干到了知县,再从知县升任河南卫辉知府(卫辉府管理九县)。对他这种认真负责又没有任何背景的人来说,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上爬,而于沧澜并不在乎这些,在哪他都一样干。

一直到光绪末年,朝廷诏举贤才,于沧澜也应诏前去 ,家人心想这下他总可以分到好地方去了吧。但他这辈子注定跟河南结缘,朝廷看到他在河南的表现后决定,还是让他回去,这次官位提升了,一下管辖好几个地方,还被破格选为南汝光淅兵备道(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以上最高行政机构,道员多兼兵备衔)。1902年,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北京路过河南,在小小的汲县住了两个月,这段时间一直是于沧澜和另外一位官员伺候着,看大家吃饱喝足睡下后,他们还得在行宫守至半夜,以备随时召见。

后来,河南最南部的重镇信阳也交给于沧澜管理。之所以说是重镇,是因为信阳是由北京到湖广等省份的必经之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的京汉铁路,就通过此处。所以这里也就变成了个是非之地 ,不仅朝廷大员接踵“光顾”,商贾大亨纷至沓来,而且每天车马铃声嘈杂震耳,兵民杂处恶棍嚣张。这样的地方交给别的官员自然不放心,于沧澜这些年专门啃这种“硬骨头”,这次他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导以礼义,抚以威信”,很快治理得“四境帖然”。

到了晚晴,朝廷实行新政,他更成为巡抚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升为道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后,他身兼数职,什么矿物、巡警、筹款的事全得做。正因如此,在河南任职30年,他被誉为“中州第一干员”,还被慈禧与光绪帝面授“御赐荣禄大夫 、钦嘉一品衔。”比起老家平度,于沧澜在河南的名气更大,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就是他创立的,当时的名字叫“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沧澜自任监督(校长)。

两块咸鱼骨头救了官差命

于沧澜为官的事情在河南、平度地区广为流传,对这位勤勤恳恳工作的晚清官员,人们更钦佩他的执著、刚正不阿。久而久之,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这里有两则关于于沧澜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说于沧澜曾经被分配到南方当官,当时南方正缺盐,连做饭都非常紧张。有一封官府的文件必须紧急送到北京,于沧澜是个心细的人,他想到这项任务路途遥远,如果长期吃不到盐,身体就会受影响,更别提完成任务了,怎么办呢?他派人找来两条咸鱼,这在那个时期可是非常珍贵的。给官差说,你带上这两条咸鱼上路,实在受不了就吃一口,但记得一定要把鱼骨头带回来,这是一种药引,有大用处。官差记下这些话就出发了,果然如于沧澜所料,一路上的旅店几乎都尝不到半点咸味,幸亏有身边的两条咸鱼及时补充盐分,才能顺利将文件送到。可回来时就麻烦了,咸鱼已经都吃完了,只剩下两根鱼骨头,官差实在受不了了,就冒着回去可能被砍头的危险咬了几口鱼骨头。见到于沧澜后,官差赶紧跪下认错:“大人,您嘱咐一定要把鱼骨头带回来,可我回来的路上实在受不了了,只能啃了几口鱼骨头,请大人处分。”

于沧澜一听反而笑了:“我要是不刻意交代你把咸鱼骨头带回来,你去的时候就把骨头丢了,回来的路上没有盐吃,你能回来吗?”原来这就是他想的办法,两块咸鱼骨头保住了官差的性命。

还有一则是说于沧澜娶了个南方大户小姐,他带着家人回平度探亲。快到家时他问妻子,第一次回家准备的什么礼物,妻子从身边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这是我攒了20多年的宝贝,想先给公公婆婆。”于沧澜一看,里面是块盐砖,转手就扔了,“这东西,老家有的是,就不用了。”

两袖清风回老家,之后双目失明

十年寒窗苦读让他满腹经纶,三十多年在朝为官,他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在河南,于沧澜是“中州第一干员”,在平度,他是品德高尚的“二大人”。而在众多莘莘学子眼中,他更是位难得的挚友和伯乐,很多读书人赞叹他的文采和德行慕名而来,他都会跟大家秉烛夜谈,毫无官架,遇到生活潦倒的书生他多次慷慨解囊。因为在文学上的造诣,曾先后五次被聘为河南省乡试同考官,经他举荐的不少读书人都考中举人和进士。

只可惜,这位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忠诚官员生不逢时,辛亥革命后,于沧澜对当朝政府日渐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的他两袖清风回到古庄北村。因在政时过度劳累、退休后又对朝廷的事挂念不已导致双目失明,之后老于家接连遭到土匪劫掠,于沧澜的家境日渐艰难。这时的于沧澜反而安之若素,每天与乡里的读书人谈论诗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读书时,一直到1920年冬天去世,享年76岁。

在他去世后,著名书法家王垿给他撰写了墓志铭,王垿是莱阳人,曾经做过国子监祭酒,为光绪皇帝写《实录》,他的书法曾有“有匾皆垿书”的美名。但王垿有个特点,只为道德好、官声好的山东同乡写墓志铭,于沧澜就是其中一位。这就是于沧澜的全部故事了,从政30多年虽然最高只做到四品官,但至今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而在这个文化世家里,老于家的其他人也都各有千秋。[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