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一个人种了5000亩地 胶州庄户人变身百万富翁

2014-12-17 08:13:25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尺素
\
\

“上边给的这两个拖拉机先别用,一定要好好保养着!”12月7日,胶州李哥庄镇纪家庄村鸿飞农场里,49岁的负责人王兴迁站在农机室里嘱咐着工人。这些年,老王种了12个村、5000多亩农田,让他在当地名声很响。

今年靠着种地,不但有近200万的进账,农业部门还奖给他两部拖拉机,他每次提起这事就感到兴奋。“不是这两个拖拉机能值多少钱,关键是人家对俺的认可,明年俺一定继续好好干!”老王说,虽然今年种地也出现过“状况”,但他对种地很有信心,明年要将农场规模扩大到万亩。

5000亩地让他赚了200万

王兴迁是胶州李哥庄镇纪家庄村人,他经营的5000多亩农场就位于村东侧。老王的村子位于李哥庄镇最西北侧,因距离镇驻地较远,这个有着两百多口人的小村庄,单纯打听村庄名字不是很好找。然而提到老王以及他开办的鸿飞农场,当地无人不晓,按照村民提示的路线,不费力就能找到。

12月7日下午,风很大,天气也格外寒冷,老王站在农场北面的麦田里查看小麦墒情。“现在麦苗长势不错,天这么冷,回屋喝杯水,暖和一下!”看到记者,老王热情迎了上来,回到办公室,几张桌子、一张沙发,老王点上一根烟便打开了话匣子。

这些年,老王所处的李哥庄镇经济快速发展,当地一些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工厂工资高且收入稳定,当地人很快都放下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都选择了进入工厂打工。从10多年前开始,老王所在村子的村民们就“洗脚上岸”,村内土地大都空闲下来。

“种地虽然赚不着大钱,那是因为没有成规模化,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我选择种地!”老王说,7年前,他以每年每亩550斤小麦的租价,先后从本村以及东小埠村、西小埠村和双京村租了五六百亩地,尝试着规模种粮食。第一年下来,虽然辛苦,算上种粮补贴和抛去成本,让他赚了6万多。接下来几年,尝到甜头的老王先后和几名入股股东流转老家周边12个村庄共计5030亩土地,因有着50%的股份,让他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种粮户。

“种植小麦和玉米,一亩地今年有种子补贴、深松补贴、免耕播种补贴等项目,这些补贴约有230元,化肥一年花费不到400元,种子约120元,承包费650元,每季从耕种到收获,人工费约150元,两季300元;加上其他的人工费用约200元,一亩地的全年投入不到1400元。今年这两季农作物,每亩地一年纯收入在三四百元,2700亩地就是近百万元。”老王说,今年他种的玉米小麦以及其它蔬菜,细算下来让他赚了200多万。

奖了两部农机让他很兴奋

“走,俺领你去看看好东西!”老王说完话拉着记者就来到屋外的农机设备储存室。3000多平米的农机室,俨然是一个农机设备展览会,犁地机、小麦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土豆种植机、拖拉机等上百台农机设备摆满了整个屋子。“这是收割小麦的,一小时割个百八十亩不成问题;那是玉米播种的,一天下来至少能种上千亩……”在这个农机室里,老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这些农机设备的用途。

“你看,这两台大车,是上面奖给俺的,俺一直都没舍得用!”在这些农机设备当中,最让老王骄傲的,就是今年7月份农业部门直接奖给他的两台拖拉机。“俺不是炫耀,这两台机器是对俺的肯定,看着它们,再苦再累也值了,哈哈!”摸着这两台崭新拖拉机,老王开心得像个孩子。让老王更高兴的是,今年靠着大规模种植粮食,在购买农机时都获得了政府补贴,最多的补贴高达40%。

“俺今年还买了一驾价值上百万的喷洒农药的飞机,这个飞机一下就给俺补贴了40多万,这事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明年俺一定要大干一场!”老王说,大规模种地必须靠机械化,机械种地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最为主要的是相比人工干活质量也提高了不少,这些补贴政策也给他增加了继续种地的信心。

葱亏20万他难受了半个月

整整5000多亩地,今年老王都种了什么作物?老王告诉记者,今年他把5000多亩土地分为了两大部分耕种,其中2700亩地用来种植小麦和玉米这两种传统农作物,另外2300多亩土地则用来种各式蔬菜,今年他先后种植了700亩土豆、600亩大白菜,300亩萝卜,700亩大葱。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为了规避风险。可千算万算,亏在大葱上,都怪我没及时了解行情!”老王说,这几年大葱价格一直都处于上涨态势,平均每斤七八毛的价格,让普通村民每亩地都能赚四五千元。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年大葱长势是最好的一年,亩产能到1.1万斤左右,比去年提高了上千斤。大葱上市价较去年下跌了五成,地头批发价还不到两毛钱。

“大葱和其它农作物不一样,管理费时,成本也高,一亩大葱地化肥、农药、种子、承包费和人工,各种成本接近2000元。这几天,这个葱价又跌了五六分,还在继续跌,照这么下去,加上掉秤,一亩地至少赔260元,保守估计光大葱就得赔20多万!”老王说,尽管农场从总体上赚了钱,但在大葱这件事上,还是让他吃不好睡不好,整整难受了半个多月。

明年还要建个农业观光园

前几年,老王在胶州当地注册了“胶州市鸿飞大沽河农场”,农场共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现在老王每年都会继续流转土地加入农场。这些土地当中,流转期限最短的有16年,期限最长的有40年。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记者问。老王掐灭了手中香烟,说:“要是不嫌冷,跟俺到地里,俺和你说道说道。”来到地头,北风似乎更大了,老王面向北迎着寒风说:“弟兄你听说过沽河大米吧,这曾经是咱们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只是现在种的少了,种苗也面临着绝迹,不过今年俺把种苗试种成功了。明年等这片麦子收了后,俺准备要在这里全部种上水稻,现在俺已经和一些大超市和多家食品公司签订了种植合同,明年你再来的时候,靠着这个水稻,俺的效益恐怕会再翻一番!”

“现在时代变了 ,农民不能像过去一样靠天吃饭,以前一听说种地人家都瞧不起你,现在俺就要当一个专业农民,还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明年,俺还想将整个农场的土地面积增加到万亩以上,把这个农场建成一个既包含粮食、蔬菜种植区,又有奶牛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既有农业生产,又有生态旅游观光的复合型农场。俺相信,只要努力了,愿望就肯定能实现。”对于今后的生活,老王信心满满。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牟成梓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