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8条新政打破创业门槛 "非禁即入"给民企松绑

2014-11-19 14:33:30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尺素

“28条”在多个方面敢为天下先,使青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吃螃蟹者”。以时间表倒逼政策执行的步伐,充分体现出了决策者改革的决心和底气

近日,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政甫一亮相,各界立即被其透露出的强烈改革信号牢牢吸引。以“松绑、清障、助推”为关键词的扶持民营经济“新政”明显采用了“减法”算式,28条细则条条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列出了时间表,被誉为“干货”极多。

民营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这需要先了解当下民企的真实生存状态。承受着近几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民营企业前行步伐愈发艰难。规模上的天然劣势,造成了民企在市场中受到的冲击最大,得到的关注最少。曾有民营企业主直言:关于民营经济融资难、招工难、用地难的“瓶颈论”探讨多年,现实却难有实质性改变。这是因为简单的“输血”式扶持难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横亘在民企创业路上的是旋转门、玻璃门、弹簧门这三重门,需要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打破”。

与以往不同,《意见》开门见山表明改革目的: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让民企轻装上阵。尤其在政府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方面着墨颇多。

“28条”的第一炮,直指民企创业的第一道门槛——行政审批。青岛的创业者迎来了行政审批事项流程的“瘦身版”。以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为例,原先的381项目录被大刀阔斧缩减到37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第二炮则瞄准了让民营市场主体一直处于尴尬境地的行业准入。过去在部分垄断性行业,民间资本只能站在边缘望而兴叹,“28条”这次给出了“非禁即入”的低门槛。四个字的表述看似简单,却意味着对竞争性经营行业和投资领域的全面放开。可以预见,随着投资领域门槛的打破,能源、交通、环境、卫生、教育等行业,将大范围迎来民企的“入场”,社会资本不仅可以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还可以通过公私合作、建设-运营-移交等模式进行经营。

对民企的金融扶持,“28条”也给出了含金量十足的承诺。民企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国外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募股,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民企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可获得最高7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式融资的可按比例获得补助。众所周知,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是民企融资主渠道,但面对以中小微规模为主的民企,银行信贷通常采取“保大放小”的做法,“28条”以风险补助为杠杆,可以有效撬动金融市场对民企的服务热情。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28条”在多个方面敢为天下先,使青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 “第一个吃螃蟹者”。民营经济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托管企业数量,在岛城将不设上限,这走在全国工商系统改革前沿,解决了民营小微企业创业期最大的房租资金难题,真正做到了“凡是法律政策没有禁止的条款,能放宽的尽量放宽。”提出建立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用大平台把分散的政策集中起来,整合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数据,这一点在全省也属首创。在提出改革措施的同时,“28条”还敢于公布确切的执行时间表——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将在2015年4月底前在全市推行。以时间表倒逼政策执行的步伐,充分体现出了决策者改革的决心和底气。

民营企业贴近市场、反应敏捷,有着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只要提供有“干货”的扶持政策,他们必定能牢牢抓住机会,在变革中有所作为。目前,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注册资本、吸纳就业人员已分别占到全市的96.1%、48.2%、44.3%,民企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在转型升级为主线的时代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地位不应弱化,而是要大大加强。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制度创新的高地,必将催生出充满活力的创业群体。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