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山东首家24小时书店“明阅岛”在书城二楼正式营业,一度成为舆论焦点,也让公众目光再次投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艰难生存的实体书店。如今,明阅岛正式营业逾3个月,位于繁华市区的地理位置、新华书店的背后支撑等多项资源都使得其具有一般独立书店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在岛城,尚有数十家大小不一的独立书店分散在各个角落,如何在坚守中寻找新的空间,是其面对的共同难题。
多元经营:
更像爱书人俱乐部
点上一杯咖啡或绿茶,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伴着轻柔的音乐安静地读完一本书……在南京路创意100文化园区的“不是书店”里,这是再寻常不过的画面。事实上,从2009年开业之初,创始人张兵林便意在突破传统书店以图书为主的单线经营模式,融入咖啡饮品、明信片、创意礼品、同城活动等周边产品,他坦言,这是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妥协,但也因此为一批爱书人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公共平台。
“目前书店实行会员制,会员买书7折,非会员八五折,一本书的利润只有几块钱,到书店买书的只占整体顾客不到一半,主要还是靠饮品或创意礼品这些外围产品盈利。”书店工作人员小刘说。
而在2013年搬到了泉州路的老牌独立书店“学苑书店”里,也放置了更多的座椅并添置了咖啡机,相比之下,高密路上的老店,则渐渐变成“创意杂货铺”,手绘地图、富有设计感的文具、环保布袋等被精心地摆放好,不少人在走进书店的同时,也会被这些周边产品吸引,借此来拉动书店消费。
来自云南的游客齐小姐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到书店转转,“在栈桥附近逛完发现了这家店,本地特色很浓厚,喝着咖啡,买张明信片寄给朋友,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让人感觉青岛不仅漂亮,也挺文艺的。”在良友书坊,记者发现不少像小齐这样的游客,而书店推出了“慢递”服务也更好地适应了顾客需求。
“在目前这样一个环境下,做书店其实赚不了多少钱,我们做一家书店,是想将其做成一个爱书人俱乐部,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公共书房,大家在这里找到同类,互相鼓励,也像一个加油站。”繁华·我们图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张小姐说。
私人订制:
以互联网思维玩转传统
“大数据、用户体验……”与“不是书店”工作人员小张交谈,能不时地听到这些IT人士常用的术语。谈到书店未来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成为她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大多数独立书店着眼于实体店本身的设计和拓展,以不断增加周边产品来寻求脱困之道,我们不排斥这一点,但是也不想将自己固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而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小张所说的互联网经营,很容易联想到诸如亚马逊、当当这样的图书销售巨头,“价格我们肯定比不过,重要的是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小张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您是常客,我们会从电脑中调出您的买书记录,根据您的口味为您量身挑选合适的图书,店员会与顾客进行面对面沟通,达到让对方满意的效果。”
作为岛城独立书店的代表之一,“不是书店”在选书、进书乃至对书的品种把握上都有着自己的经验与优势。在书店一层的图书展区,无论是人文社科类还是生活设计类图书,在分类与选择上都紧跟时下潮流并且保持自己的风格。“互联网提供了便利,可以利用大数据思维做一下搜索,很容易看出哪一些人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小张说。
求同存异:
以专业突出个性
如果不是网络上积累的大量人气,开在社区里的“开益书店”很容易被人忽略。这家位于郓城南路店面只有二十平方米左右,但日式简约的装修风格在周边林立的小吃店中愈显特别。
据店主申小姐介绍,选址于此最初是因为租金问题,同时也想在社区中营造一种读书氛围。与其他独立书店纷纷选择融入咖啡、服装、工艺品等诸多元素不同,除了少许日韩文具外,开益书店坚持在“书”本身下工夫。“我不大喜欢加入咖啡在内的经营方式,那样也许更赚钱,但我的定位还是单纯地做一家书店,只想在书的种类上做得更精、更专业,能够满足不同口味者,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风格。”
与申小姐类似,“纸有境界”的老板具先生更是个性十足。这家以手工设计为主的书店里,摆满了具先生本人制作、设计的纸张、字画,书店通常只在周一到周六下午才开门营业,更像是一间个人书房而非通常意义上的书店。但这种小众的风格也为其聚集了一批追随者。来自上海的刘先生在朋友推荐下专门找到了这家店,“书店难做,能有自己的风格更难,找到一家气味相投的店也不枉此行。”
而倡导多元化经营的 “繁花·我们”图书馆,在独立书店日益趋同化的当下,也在不断深化属于自身的风格。除了在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选择上下工夫之外,繁花·我们图书馆的沙龙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每周一次的沙龙、读书会让书店赢得了一定的口碑。
谈到书店下一步的发展,繁花·我们图书馆创办人之一张小姐表示,之前的沙龙主要靠朋友圈积累的人脉在维持,种类很驳杂,不成体系,下一步打算将沙龙、讲座做成主题式的系列活动,将每一个主题做得更深入、更成体系,就像北京的单向街一样,能够成为一个文化地标。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