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老字号酱油欲逆袭 灯塔酱油再创百年辉煌

2014-10-20 09:13:52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铿锵

“孩子,帮妈妈去打瓶酱油!”晌午时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举着瓶子,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一溜烟跑向酱园,店员从大缸舀出一提子深褐色的液汁,通过漏斗注入瓶中,这些酱油若能与猪头肉一搅拌,那该多香啊,想到这,打酱油的孩子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这样的镜头,并非《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断,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岛城人的童年记忆。

闻香识味,重油重酱的鲁菜是少不了酱油的。很多老青岛,记忆里都有拎着瓶子打酱油的经历。两年前,加加食品成为A股“酱油第一股”,此后,头顶沪市最高发行价的海天味业也顺利上市,一场调味品市场的战斗势必变得“腥风血雨”。随着外地品牌争相入驻,岛城酱油品牌份额被不断挤占,在这背景下,岛城老字号酱油也走到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对他们是个艰难的抉择。

回忆

“打酱油”成童年美好回忆

酱油,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调味品,这种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深色液体,是大家制作美味佳肴的首选配料。青岛人喜欢在炒、煎、蒸、凉拌菜品时,加入适量酱油,让它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味道更鲜美。

“小的时候谁还没打过酱油,那时候打酱油就是小孩子的事情,有时候去打酱油顺便买点小零食,孩子们都愿意去。”住在南京路的王大爷今年65岁,他说那时候住大杂院,到了做饭点,经常听到邻居喊孩子去打酱油的声音。

实际上,岛城酱油历史挺长,早在100多年前,岛城就有“灯塔”等知名调味品品牌。曾经,本地品牌的“酱油、醋”等家常调味品占据了大多数青岛老百姓的餐桌。岁月荏苒,酱油、醋等调味品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众多外地品牌已进驻青岛调味品市场。在市区多家超市调味品专柜,记者看到欣和、海天、李锦记、珠江桥、太太乐等外地品牌引人注目,而本地只有中华老字号“灯塔”酱油在孤军奋战。

而各品牌也上演“你争我抢”的状态,例如,欣和有“儿童有机酱油”、“味极鲜”、“味达美”,李锦记推出“味极鲜”、“生抽”、“耗油”,而灯塔除了推带有岛城人青春记忆的老式包装酱油,包装精美的生抽、味极鲜等产品也已推出。

抉择

岛城酱油欲逆袭重生

酱油等调味品市场本是个传统而又低调的产业,各品牌各自偏安一隅,续写着各自的精彩。而如今,这种局面已被打破。岛城酱油品牌众多,不过有110年历史的灯塔酱油如今的发展最有代表性,近年来,其也受到诸多挑战,如今其正大刀阔斧,建新厂纳新人,期待上演逆袭好戏。

灯塔酱油老厂位于青岛利津路和辽宁路,场地狭小设备老化,产能严重不足,在激烈竞争的当下,其市场地位显得岌岌可危。“前有上市调味品公司夹击,后有欣和等地方品牌围追堵截,不跨越式发展,就会被市场淘汰。”青岛灯塔酿造公司董事长蔡可忠受访时说,新工厂必须要建,而且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可新厂要搬迁到郊外,原来住在市区的数百号工人如何安置,到新厂上下班又如何安排?建设新厂和增添先进设备都要花钱,数亿元的资金上哪找?

经过艰苦的努力,蔡可忠将建设新厂的重重困难全都化解,可他明显感觉,随着年龄增大,他的精力大不如从前。而互联网新兴技术兴起,他接受起来也感觉慢,而且很难快速将其转化到公司管理中。曾经他也想让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可结果却并没有期待中的好。

经过慎重考虑,他将在法国生活学习了10年的大女儿蔡晓丹召回国内。“她有留学经历,眼界开阔,而且年轻,接受新鲜事物快。”蔡可忠说。

人物故事

让百年“灯塔”再亮100年

初见蔡晓丹,是在9月23日的午后,高挑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眼睛,精致的妆容,一身得体的职业装尽显企业家的干练。站在胶州新工厂大门前,蔡晓丹显得意气风发。

“在国外生活的好好的,为啥回青岛卖酱油和醋呢?”在去车间参观的路上,记者这样问蔡晓丹。 “把我叫回来,父母其实做了很多的工作,刚开始我也不情愿。后来,我才明白,父亲在十多年前接过灯塔这个老品牌,他肩上也加了一个无形的重担,他要让这个品牌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后,蔡晓丹最终选择归来。说起灯塔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蔡晓丹侃侃而谈,激情四溢。

“新厂总投资4.89亿元,年产能40万吨。一期投资2.8亿,经过两年建设,去年年底建成,年产能12万吨。”站在车间3楼窗户旁,看着庞大的生产线,蔡晓丹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表示,新工厂规避了之前的很多硬件挑战,市区工厂面积小,好的设备没法安装,大的运输车辆也无法进入,3个厂区3套员工班子,人员冗杂,办公效率低下。

“那是50多个酱油发酵罐,旁边是冷却水管,再往前看,那是锅炉工段,而在我们身边的则是三层楼高的进料设备。”指着生产线上的各种设备,蔡晓丹给记者一一讲解,她表示,新厂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和现代化信息管理后,以前1万多平方米的车间需要四五十人,而如今不到10个人便足够。最为重要的是,灯塔酱油还进行了技术的升级改良。蔡晓丹说,在新厂内,公司研制出国内领先的酱油自动化生产线,还购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包装设备。这些设备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规模。

“从小我就吃灯塔酱油,活了这70多年,可以说一直吃灯塔酱油。”家住同安路的高玉良大爷激动地说,人越大越怀旧,每次去买灯塔酱油,他都会想起年轻时的许多回忆,因此他特别喜欢灯塔酱油。

如今在超市调味品专柜,酱油品牌琳琅满目,竞争很激烈。“我们的优势除了品质外,还有许多青岛人对灯塔的爱恋情结。”蔡晓丹说,像高玉良大爷等青岛人都是灯塔最好的“代言人”。

以前因为产能受限,市场开发也处处受限,因为产品供应不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被别的品牌抢走。有了现代化、高科技的工厂和生产设备后,蔡晓丹表示他们市场拓展的后顾之忧已消除。“目前,我们已引入专业的营销团队,立足青岛市场,站稳半岛市场,然后辐射山东周边市场,最终向全国市场乃至国外市场进发,让‘灯塔’这个百年品牌继续照亮下一个百年。”蔡晓丹说。

据了解,酱油行业既非夕阳产业也非朝阳产业,而是一种常青产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消费者多为习惯性购买,厂家想做大非常困难。如今该行业更多的还是行业内的市场整合,例如,酱油生产企业会把目光注意到其它调味品上,形成整体合力,以增强抵抗市场竞争的冲击。

【新闻延伸】

振兴“老字号”需内外兼修

据了解,青岛目前老字号品牌发展形势不太乐观,青岛市有国家商务局认可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共17家,而其中有少企业经营堪忧。老字号,应该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消亡、被新生的品牌替代,还是另辟蹊径“枯木逢春”?

对此,作为市政协委员的蔡晓丹曾提交《如何振兴岛城老字号》的提案,她认为青岛老字号品牌要发展就需“内外兼修”,从自身做起,无论从管理理念还是生产设备方面,员工团队还是研发方面,都要求新求变。

“老字号发展大都会经过困境期,不少是因为自身的体制束缚,品牌历史老,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也老,‘倚老卖老’,自然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青岛市饭店与烹饪协会秘书长杨岩对此分析道,他认为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必须要改变原先陈旧的经营模式和思路,创新发展才能走出新路子。

他还举例称,全聚德、王老吉、青岛啤酒等都是百年老字号,它们靠着创新发展结果都迎来各自的“春天”。 “全聚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让企业上市融资,结果实现更快发展;王老吉则是调整产品定位、重塑品牌形象,将原先做‘药茶’的凉茶当成饮料卖,结果迎来重大突破。”杨岩认为,岛城老字号需要对自己现状进行全面审视,依托实际找到突破口,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