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李鸿章年轻是个书呆子 创建的淮军比湘军还猛

2014-10-09 13:22:25
责任编辑:铿锵
\

李鸿章  曾国藩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 ,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生于安徽合肥。半个世纪前,人们都骂他是卖国贼。今天,更多的人愿意将他看作一名政治家,尽管颇具争议 。从照片来看,晚年的李鸿章似乎是个慈祥的老头儿,白白的长须,狡黠的眼神。他给大清帝国背了一辈子的“黑锅”,去世之后,留下千载骂名。

  李鸿章去世数个月后,他的政敌梁启超即写出大作《李鸿章传》,他说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恐怕是到今天为止对李最公允的评价。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李鸿章,聊聊他跟青岛的故事。

  从政:中年才进入曾国藩幕下

  李鸿章本来是个“书呆子”,直到中年才一改秉性。

  李鸿章爱掉书袋,有例为证。据说新婚之夜,面对头戴红盖头的周氏,李鸿章心念不为一动,反而拿出经书锻炼耐性,“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性也。”他甚至还劝新婚妻子也如此行事,最后惹怒了老太爷,拿着拐棍敲门框骂娘,他才老老实实圆房。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那时候的李鸿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十分出众。时任京官的父亲李文安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他“踩”着他爹的肩膀拜见了曾国藩,结果却名落孙山。像他这样的官宦子弟本可以走些捷径,可他不愿,三年之后,居然又考回来了。不料又节外生枝,由于洪秀全这个极不稳定因素的介入,导致了社会与官场规则的变化,将李鸿章一下子打回了原形。他的人生,不得不重新开始。

  李鸿章对洪秀全有不满,国仇家耻个人恩怨一股脑儿全能算上。雷颐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中说,1858年,35岁的李鸿章经过一番颠沛之后决意投入曾国藩幕下,剿杀太平军。可曾大帅根本不见他,一个多月后,李鸿章又托人说情,曾国藩说:“李鸿章也是翰林,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窄狭,只是一条浅沟,容不下他这条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职?”经反复说情,李鸿章终在1859年1月入曾国藩幕,成为曾的幕宾。其实,曾国藩知道李鸿章恃才傲物,只是想打一打他的傲气,让他更加内敛沉稳。

  从此,李鸿章开始走上一条与中国近代历史割舍不开的道路。

  带兵:创办第一支新式炮兵

  李鸿章早年也办过团练且打了不少胜仗,可这些功绩没能给他加分,反为他招惹不少是非。他之前心高气傲,朝中官员诋毁他“专以浪战为名”,瞧这话说的,不说你作战怯懦,说你好勇斗狠瞎指挥,就因为这个,他一直出不了头。

  1860年,太平军攻下江南大营,威逼上海,机会来了。上海的士绅雇佣了西方的“洋枪队”,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钱鼎铭说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还说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可湘军没人愿意动弹。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南京,建立首功,也不愿往。曾国藩的宿将陈士杰听说要去上海,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跟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

  凭着早年办团练的经验和社会关系,李鸿章迅速拉出一班人马,这就是之后赫赫有名的“淮军”。淮军初到上海时有6500人,因为多为质朴农民,加上穿戴不整,这支队伍没能让江南士绅为之振奋,却“皆笑指为丐”。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从此之后,淮军逐渐成为清政府倚重的雄师劲旅,独领风骚40年。

  和曾国藩不同,李鸿章更注重装备的现代化。曾国藩认为:“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仲丹说,李鸿章表面上恭维,实际上依然追求武器精良,经过他多方努力,大力搜购,在两三年内就完成了淮军的武器换代。1863年初,李鸿章建立了洋炮队,装备的都是“战守工具天下无敌”的西洋炸炮,这可以算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炮兵。

  除讲究新式武器外,李鸿章还主张用西法训练军队。他请外国军官来营训练兵丁,改用洋操,此外阵法、口令也全采用西式。正是由于兵器精良,训练得法,李鸿章率领淮军从上海开始,在江浙战场上接连得胜,攻下了苏州、常州等名城,配合湘军扼杀了太平天国政权。淮军也乘势发展到七万人,直到后来创办北洋水师。

  理政:自称大清国的裱糊匠

  慈禧太后主政之后,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很快展开,洋务派高喊“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是自强)”的口号,大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李鸿章一马当先。

  他创办轮船招商局(现今著名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和江南制造总局(现今著名的江南造船有限公司的前身),并督促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籍,还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因为“洋务”办得多,他还特别迷恋西洋科技。

  早在当年保卫上海时,李鸿章就被洋枪洋炮惊呆了,在一篇评论中他称:“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张社生在《绝版李鸿章》中告诉我们,李鸿章是个“科技迷”。李鸿章曾写过一份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蒸汽动力运转奏折”:“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怎么看怎么像一篇学术报告。关于他爱好“科技产品”的故事简直一箩筐,如某年某月李老到英国,对英国的一架缝纫机看呆了,李老不惜重金,给老太后购回一台!某年某月李老坐到刚发明的X光机上拍了张照片,成了中国第一个使用X光设备的人。

  李鸿章在练兵中也不忘“洋务”,用现在的话叫“科技强军”。他是个“克虏伯大炮迷”,曾经一口气向克虏伯买下了328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后来在克虏伯的暗示下,中国军事代表团与德国甫自德军舰厂家签了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济远”舰的建造合同。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立。

  可李鸿章苦心经营的这一摊事业,最后还是被日本人1894年的甲午一战打得稀碎。有人说这场败局源于老李的中饱私囊,有人说还是清政府腐朽无能,高格调地把矛头指向国家政体,悲观点说到底还是我们枪炮不如人。到底怎么回事儿,现在也没个定论。其实李鸿章比谁都明白,别人骂他他不恼,别人夸他他也不骄,晚年他曾自白: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是啊,裱糊匠到底不能把破房子修补一新,毕竟房子的内部材料都已经烂了。

  出访:清朝没国歌,唱起家乡戏

  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走进人生低谷。他在日本吃了一个枪子儿,差点把老命都丢了,厚着脸拿枪伤说事儿,把赔款从三亿两白银减到两亿两。在国内,一帮士子正公车上书呢,“举国皆曰李鸿章可杀!”

  他的职位被免了,“清流”看着他烦,士子看着他“恨”,老太后看着他“不好意思”,1896年,李鸿章被任命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俄罗斯沙皇加冕典礼,并趁此机会出访欧美。李老生命中最后一次发光开始了。

  在俄国,李鸿章受到盛情款待,但也闹出不少笑话。在加冕礼上,俄国皇后出于礼貌,向他伸出手来。李鸿章不知吻手礼,以为是皇后向他索要礼品,急忙将慈禧太后送给他的一枚钻戒放在皇后手上。皇后将戒指戴上之后,说了声“谢谢”,再次将手伸出来。李鸿章认为皇后太贪心,而此时他又无礼可送,只好愣愣地站着,情景十分尴尬。

  在德国,李鸿章拜会了铁血首相俾斯麦。彼时俾斯麦已经82岁高龄,李鸿章寒暄之后向他推心置腹,“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俾斯麦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commecheznous(我们这里同样)”。接着又用德语说:“在我当首相的时候,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来自女人方面……”

  在法国,外长汉诺威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并且在仪式结束后高声唱起《马赛曲》。丰吉在《李鸿章与淮军》中是这样写的:当轮到中国唱国歌时李鸿章有些愣,因为当时大清朝还没国歌,但他还是清了清嗓门,唱起了一段旋律舒畅的曲子:三河镇十字路开了个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听着李鸿章一本正经地唱国歌,法国人个个神情严肃,可随行的李经方却听得止不住地笑,因为他父亲唱的是家乡合肥一种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小戏“庐剧”。他在情急之中,就随意选了一首敷衍了过去。

  此后,李鸿章又访问了比、英、美诸国,经过近二十天的航行,其所乘轮船于10月2日抵达日本横滨,改乘招商局“广利”号轮,他以“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所以拒不登岸。连换船都在两艘船之间搭块板子,冒着生命危险,被随从架过去。特约撰稿 田野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