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今年上市公司达36家 直接融资87.6亿元

2014-12-17 08:29:12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尺素

青岛港、青建集团、城投集团先后赴香港上市,浩海网络、泰德汽车轴承等11家企业挂牌新三板,今年4月以来约80家企业登陆青岛四板……2014年,青岛资本市场多点开花,不仅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36家,位居省内第一,更有大批青企先后在新三板和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对企业而言,上市意味着引入资本引来“活水”。市金融办统计,今年青岛上市企业从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87.6亿元,创造本市单一年度资本市场融资额的新纪录。除此之外,站上资本市场的舞台,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可以说,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迅猛,蓝色经济依托资本市场逐步实现新跨越。

亮点之境外上市

青岛港直接融资23.3亿

青岛港在所有青岛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6月6日,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无疑是青岛港122年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记者从市金融办了解到,今年以来,青岛港国际香港IPO首发,实现直接融资23.3亿元。“青岛港这次上市的融资情况与我们之前的预期基本一致。”青港国际总裁焦广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港上市,并不单纯或者并不主要为了融资。上市对青岛港来说,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股份运营模式,青岛港是个拥有122年历史的大港,发展速度很快,但和上市公司相比,其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还存在距离;二是提高青岛港的国际形象;三是融资。

焦广军称,青岛港上市融得资金的90%将用于董家口建设。“重点发展业务包括进一步扩大并提高货物的处理能力,继续优化配置我们的码头资源、人力资源、航线资源等。其中,重点发展董家口港区,推动前湾港区升级,顺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焦广军解释说,此外,还包括发展增值业务,招纳管理型人才,优化管理体制等,以支持公司的未来发展。

今年3家企业赴港上市

在境内IPO长时间暂停审核的大背景下,我市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寻求境外首发上市和资本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继6月6日,青岛港国际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之后,青建集团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新利控股、城投集团并购香港上市公司华脉无线通信,分别实现借壳上市,同时也创造了一年3家企业境外上市的历史性突破。

截至11月底,本市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数36家,在省内与烟台并列第一,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位。同时,发行股票39只。如此多企业争相上市,无疑是看重了资本市场给企业带来的直接融资效应。记者从市金融办了解到,今年以来,青岛港国际香港IPO首发,实现直接融资23.3亿元。而在A股市场上,青岛海尔定向增发32.8亿元,海尔电器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10.5亿元,青岛双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8.99亿元,赛轮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2亿元,青岛企业从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达到87.6亿元,创造了青岛年度资本市场融资额的新纪录。

亮点之新三板

浩海科技融来4000万

“好女也愁嫁,企业上市才有了更多挑选好夫婿的机会。”青岛浩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逄增辉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表达企业挂牌前后的变化。

今年4月,筹谋多年的浩海科技终于迎来上市曙光,正式挂牌新三板。“我们2011年就响应政府号召加入到挂牌新三板的首批青岛后备军队伍,当年12月通过内核,可惜当时还处于政策观望期;2013年,政策放开,我们又重新申请;同年12月,二次内核通过;今年4月,正式挂牌。”逄增辉如数家珍地将公司挂牌始末一一道出。早在2007年,浩海科技就萌发了向资本市场引活水的想法。逄增辉解释说,2007年,公司作为一家普通的IT公司意识到单凭服务很难有竞争力,还是需要有自己的专属技术来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那一年,公司自主研发了远红外技术,并申请了专利,给行业用户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浩海科技对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资金、平台都是问题。逄增辉坦言,公司有专业研发团队和两个技术中心,每年研发投入占到营业额的8%-10%,起码四五百万元。当然,银行贷款也能解决资金问题,但如果引入投资公司除了融资,还能整合行业的上下游资源,帮助公司技术引进、行业兼并。“目前已经和两家投资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每家投资大约2000万元。”逄增辉说,筹备挂牌前,公司参加过多次投资会,但从来没有投资公司关注我们;筹备期间,就不断有投资公司找过来,但是那时公司“身价”还太低;挂牌以后,先后有七八家投资公司找上门来,公司的名气大了,平台广了,“身价”也高了,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

11家青企挂牌新三板

新三板是继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之后国家新推出的全国性资本市场平台,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的扩容,让不少青岛企业有了上市之地。11月4日,青岛泰德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使青岛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1家。

对此,青岛市金融办资本市场发展处负责人何玉莹介绍,青岛新三板挂牌企业大多集中在蓝色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比如,丰光精密、海容冷链、东和科技、三祥科技、天行健物流、泰德轴承等都是高端制造、蓝色经济和高端服务业企业。而嘉华网络、文达通、浩海科技,以及排队挂牌企业中科英泰、青鸟软通、富特新能源等,都是新兴产业企业。可以说,这些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蓝高新’。”何玉莹说。而从区域分布上看,已挂牌企业中,文达通、海容冷链、东和科技、三祥科技等4家新三板企业扎堆聚集在西海岸新区,形成了独特的“西海岸新区板块”。

亮点之四板

62家企业融资9亿多元

12月16日,潍坊鲁塑海洋塑胶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正式登陆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今年四板成为青岛乃至全省企业上市的新平台。其中,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控股子公司青岛海之宝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就是国内首家上市的海藻肥生产企业。

“这次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上市平台,通过上市,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融资,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更重要的是抢占先机,在海藻肥领域扩大海之宝的影响力,结合集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谈及子公司上市初衷,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仕鹏如是说。作为国内海藻养殖和加工的龙头企业,聚大洋集团首先选择子公司上市,吴仕鹏对此有着自己的长远规划。“海之宝子公司上市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海藻肥市场国内外公司发展势头都很好,我们想通过子公司上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把路子走正。未来我们会进一步突出主营业务,以过硬的经营业绩,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集团境内外上市的目标。”吴仕鹏说。

被称为青岛四板的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是青岛财富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综合性融资平台,自4月18日正式运营以来,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00家,挂牌展示企业数量总计1223家,挂牌企业覆盖了青岛、日照、潍坊、东营、威海、黑龙江等多个省市。截至昨日,已有62家挂牌企业实现多元化的融资9亿多元。

据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董事长王道云介绍,挂牌企业涉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等20多个行业,多家岛城甚至全省“第一股”纷纷呈现,如青岛电商第一股——芳林信息,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股——国华工艺品,青岛物联网企业第一股——广泰物联网科技等。

【升级】

青岛碱业变身传媒

盘点2014年青岛上市公司亮点,升级转型不可不提。12月12日,停牌已久的青岛碱业发布公告,公司计划通过资产置换以及发行股份的方式,揽入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转型为传媒企业,公司已连续3天涨停,昨天收于8.06元。青岛碱业表示,此次重组后,上市公司现有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将被剥离出上市公司,城市传媒100%股权将注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将显著增强。

此外,我市另一家上市公司民生控股也在12月12日这天发布重组公告并复牌。其公告显示,民生控股与青岛奥林特实业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拟将持有的青岛国货汇海丽达购物中心有限公司45%的股权转让予奥林特实业。公司称,交易完成后,公司将以金融服务为主、产融结合,把构筑中小金融投资管理平台、实现高效发展作为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公司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未来两到三年的努力完成公司的业务转型,打造成有规模、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回报的金融服务类上市企业。

【未来】

拟上市资源超400家

今年以来,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迅猛,上市企业数量猛增,借助资本市场的高平台起飞,上市企业既引来资金又得到更多发展机遇,青岛的蓝色经济正依托资本市场实现大跨越。未来,这样的跨越还将继续。截至目前,国恩科技、康普顿股份、鼎信科技、海利尔药业、利群百货、天能重工、汇金通等8家企业已上报首发申请材料,进入证监会IPO排队序列。而青岛银行、达能环保、冠中生态、佳明测控等7家企业已报青岛证监局辅导备案。另有40多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已完成股改,拟上市资源储备规模超过400家。

青岛市金融办资本市场发展处负责人何玉莹说:“总体上来看,青岛市企业上市后备资源较充足,上市潜力较大,全市企业上市工作梯次推进格局已初步形成。”

本版撰稿 记者 王婷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