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识别、计量风险,并将之转化为资本要求和约束标准,是保监会执行监管的核心要素。“偿二代”启动是里程碑事件,近期保监会关注的全行业信托投资“体检”、保险资金投后五级风险分类管理等,均引导行业在风险控制上增加重心。
偿付能力影响有别
最近一周,“偿二代”下集团监管标准、寿险定量监管标准、三支柱信息披露标准等正密集公开征求意见和组织最后测试。“偿二代”脚步临近,“这不止是我们精算、投资、风控和产品几大部门的事,它甚至直接影响着公司未来的战略决定。”一大型寿险公司总精算师强调。
对寿险而言,实际资本方面,认可负债中的准备金计量与资本要求的计量较“偿一代”有很大变化。现在对准备金的要求主要“是一个与规模对应的固定值。偿二代’‘ 要做的是将准备金及最低资本的计算框架打开,各量化风险都很清楚在资本要求中识别并体现。”上述总精算师说。“从第二轮测试起,折现利率的测试方案就引入了终极利率的概念。这对长期传统险业务是一种利好。”他说,这意味着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中,长期寿险占比越高,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改善越大。本轮测试,终极利率的起点由15年改为20年,终点由30年改为了40年。
而对高现价类产品,根据“偿二代”方案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不利影响。一方面公司要短期内达到高投资收益,则需要做高风险投资,也就推高资本要求;另一方面,短期万能等理财类险种对公司几乎没有内含价值贡献,盈利能力下降减少实际资本。“所以寿险公司需要在产品结构、投资配置上做自我评估和调整。投资较为激进的公司要么做结构调整,要么补充大量资本金。”上述人士分析称。
利率敏感度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之前两轮测试都以虚拟低利率环境来测试“偿二代”各方案对外部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而此次测试则以新评估时点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测试。同时,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偿付能力指标对于利率的变动较敏感。
三轮测试方案下,资产中只有非持有到期的固定收益资产的认可价值才会随利率上升(下降)而下降(上升),而负债则基本上都会随利率上升(下降)而下降(上升)。
但他认为,负债采用750天移动平均而不是评估日当天的利率曲线,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少上述情况的影响。因为负债折现利率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平均值,因此其波动幅度一般情况下会低于市场利率的变动幅度。“本轮测试的这两个时点之间,负债折现率曲线与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幅度差异很大,也就反映了这一点。”
三个月前,最开始的四套方案概括而言,第一套方案接近“偿一代”,第二套方案采用完全市值法接近欧洲Solvency II模式,第四套方案是“偿二代”工作组自主研发的“剩余现金流”法。
“几轮测试下来,也通过公司报送意见反馈,第一套方案对风险反应不敏感;第二套方案不太适用现在尚未足够成熟的中国保险市场;而第四套方案更强调资产负债匹配,但现在保险公司在做投资时,客观上也存在长期投资的限制。这套方法还需要继续论证和观察。”
上述参与偿二代建设的寿险精算师解释称,“目前看来这第三套方案,即资产端采用会计账面价值计量方法,负债端采用‘750+溢价’模式是相对较科学反映风险,并有利于长期传统险配置的”。(21世纪)
新闻链接
保险资金出海提速吸引外资投行
全面放开的保险投资新政,为保险资金出击海外打通了“任督二脉”,近段时间以来,以平安、国寿、安邦为代表的国内保险机构,明显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这引来了国际投行大鳄们的目光,纷纷来华寻觅商机。纽约梅隆国际保险业务主管PaulTraynor日前抵沪,开始轮番拜访潜在客户。这家国际老牌投资公司看好中国保险机构“出海”资金规模的增长前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扮演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角色,有望从中分一杯羹。
另有多家国际投行也在密洽保险公司的管理层。知情人士称,从沟通情况来看,国内第一、第二梯队的保险公司基本都有海外投资的计划,一是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二是追求稳定可观的收益率。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