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馄饨摊主攒钱捐建图书室 突遇剧变期盼爱心帮助

2015-01-04 09:03:16
来源:信网
作者:郝春梅
责任编辑:亚麦

邹大姐写在馄饨摊上的小告示

邹大姐写在馄饨摊上的小告示
风雪中,邹大姐的摊子收在墙角处
风雪中,邹大姐的摊子收在墙角处
风雪中,邹大姐的摊子收在墙角处
邹大姐的汇款单
邹大姐的汇款单

信网1月4日讯 “每月300元,坚持一年,给河南贫困山区小学捐建图书室!”这种计划放在大多数人身上 ,可能不算啥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对于靠在路边摆摊卖馄饨来谋生的邹楠一家来说 ,这就等同于从牙缝里挤粮食,但对她来说,她是在向社会报恩,是一个爱的承诺。

七年前,因为受到记者及所在媒体的帮助,三年多没有过个团圆年的邹楠一家终于在青岛团聚了,过了个团圆年。这份“无缘无故的爱”让邹楠感动至今。“把爱传出去”,邹楠立誓等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帮助别人。2014年年初,手头稍微宽松一点的邹楠决定,每月攒300元给老家河南山区的小学捐建个图书室,专门给孩子们看书用。

这事儿邹楠谁也没告诉,悄悄坚持了半年多,就在她的这项爱心计划即将成功之际,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老公突发脑溢血,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深陷焦急、心痛并处经济困难下的邹楠 ,此时还是没有忘了自己的承诺,但这次该如何是好呢?她再次向记者求助……

“是郝记者吗?你还记得我吗?多年前你帮过我们一家子啊……”2014年12月30日下午3时许,报社一楼保安室的一个电话让记者一头雾水,“我有个事想找你帮忙,但是我不想露面,今天这个事是我第一次对别人说。”电话里有些前言不搭后语,而且浓重的口音让记者有些听不懂。随后一位操着普通话的女士接过了电话,简单叙述了来意。

得到应允,上楼。坐定以后,再看来人,记者一下子回忆起来。

这位面色蜡黄、头发遮面,显得有些憔悴的人是邹楠邹大姐。她是记者在2008年年初帮助过的一位外乡人。当时邹大姐和老公在青岛摆摊以卖馄饨为生,只把小儿子带在了身边,大儿子则在河南山区老家跟着奶奶生活。三年没有团圆了,小儿子靳向前的新年愿望就是想跟哥哥一起过年,这个小小的新年愿望能实现吗?小向前拨打了记者的电话。最终,在2008年1月30日,也就是小年那天,哥哥靳路在记者的帮助下乘坐火车抵达青岛。

见记者想起来了,邹大姐明显开心了很多,话题徐徐展开。

一份微小却厚重的爱心

“这件事,我还没有跟别人提过,但是,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我才来找你。”邹大姐面露难色。

原来,一年来,邹大姐一直在默默做着一件事:她在给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的一个山区小学捐建图书室。“钱也不多,每个月三百,这样一年下来,就是3600元,这些钱可以给孩子们买点立志的好书,建个小型图书室。”邹大姐说,她心里还盘算着,觉得3600块钱太少,也买不了多少书,等到自己这件事做成了,再呼吁社会上捐助一些现成的适合孩子们看的书,一块捐给这所小学,“这样的话,我这个事就算是做得挺圆满了”。

邹大姐给记者看她手里的汇款单,第一份是2014年3月31日,汇款额度900元,第二份是2014年4月30日,汇款额度300元,第三份是2014年5月31日,汇款额度300元,第四份是2014年6月30日,汇款额度300元。这四份汇款单上,有一个同样的收款人地址,是河南三门峡卢氏县广播电视台编辑部。

邹大姐告诉记者,在来青岛以前,自己曾经给这家媒体投过稿,所以知道这家媒体的联系方式和写信地址。“我家是卢氏县农村的,当时想要捐助县里的一个山村小学建个图书室”,她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封信,寄给这家媒体的编辑部。

“我在信里写,希望他们能帮我买一些适合1到6年级儿童看的书,我还写,我现在所在的青岛,公益事业做得特别好,大家伙都特别有爱心,所以我也想做一些公益……”交代了自己的想法,并寄去了首期三个月900元钱,邹大姐很快收到了回复 ,对方一开始回了一封信,后来又通过电话,直到现在,邹大姐还存有当时这家媒体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发来的一条短信:“你好,我卢氏电视台刘××,你是给朱阳关小学捐款买图书,我会尽快和校方联系,完成你的心愿。”

一直到2014年6月底,前半年的爱心计划进展顺利,因为觉得每月汇款有些繁琐,邹大姐又与对方商议,打算每个月自己攒300块钱,一直攒够六个月的,到时候一起汇款过去。此后,邹大姐就每个月从自己和老公在路边卖馄饨挣的钱里拿出300元来压在柜子底下,准备于2014年12月31日将这1800元钱寄过去。

记者打听到,邹大姐的馄饨摊卖价便宜,一碗20个馄饨才卖5块钱,这300块钱需要邹大姐和老公卖60碗馄饨才能挣出来。

一个突来的打击

如果这份爱心计划进展顺利,那么邹大姐联系记者的日子应该会再推迟半个多月。但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她的计划 ,也击碎了她的信心。

“2014年12月27号中午,我对象在家里吃饭,吃了几口就说头疼,而且他自己能觉出来,不是头皮疼,是头里面疼,后来就接着恶心,出虚汗。”邹大姐说,她当时立马跑到附近的诊所去问,人家说了一句,“你应该快送医院。”邹大姐就马上跑回来,就几分钟的时间,跑回来就看到老公歪倒在地上了。后来邻居帮着拨打了120,邹大姐立马到屋里搜罗钱,“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共找到了4000块钱,当然也包括这1800元”。好一顿慌乱以后,急救车把邹大姐老公送到医院,住院手续、前期检查等各项办完,“这4000块钱也花完了,医生说怀疑是脑出血,需要动手术,叫我准备5万块钱”。

这时,邹大姐才意识到,自己这个爱心计划怕是完不成了,她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照顾老公,筹备手术费,“我不愿意麻烦别人,之前我俩在路边摆摊卖馄饨,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扣除房租、水电费、孩子上学的费用,剩不了几个,现在馄饨摊不能摆了,在饭店上班的大儿子也请假了,家里零收入,这件事怕是真做不成了”。

一件不得不求人的事儿

“要不是我老公住院了,这件事我怎么也不会告诉别人。”邹大姐多次跟记者强调,自己为山区小学捐建图书室这件事,是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我们来青岛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一直在摆摊卖馄饨,那年受到你的帮助,我们一家团圆,这些年我就一直跟两个儿子讲,人家素不相识就可以帮助咱,将来咱一定也要帮助别人,所以我才会每个月寄300块钱。”邹大姐告诉记者,做点公益事业的想法是在2009年萌生的,但是,付诸实践却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好不容易开始了,又遭遇了变故,“开口求别人,我心里很不情愿,但是实在没办法了。”

陪同邹大姐一起来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跟邹大姐的孩子是六年的同学了,两家关系挺好,邹大姐给她打电话,她才知道邹大姐在捐助小学图书馆的事儿,“这些年她很不容易,身上没有一件自己买的衣服,她穿的衣服都是别人给的,却总想着帮助别人。”张女士说,邹大姐找她本意是想让她帮忙想办法,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能够接她的爱心接力棒,“接她电话后我才知道她家里出事了,我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不能替她应承下来,她还不愿意向媒体求助,是我一直劝她,才把她劝来的。”

邹大姐一再跟记者强调,她找到记者只是想把当年的爱心传出去,把这份爱心接力棒传下去,并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老公,“我们自己家里的事,我自己想办法,所有该扛的我都扛,只是这一件事情,我扛不住了,盼你们帮我找到合适的人。”如果您能理解邹楠的心情,如果您也有捐资助学的爱心,如果您能接下这份爱心接力棒,请您拿起电话,拨打80889487,盼望您的支持!

细心女摊主贴出小告示

2014年12月31日中午,记者来到伊春路和通榆路交叉路口处,凭借记忆,记者找到了邹大姐和她老公摆馄饨摊的地方。因为没法继续出摊,邹大姐把馄饨摊收拾得很干净 ,几张桌子、几块板子整整齐齐摆放在墙角处,上边还遮了一块篷布。篷布的表面,贴着的邹大姐亲手写的一份“告示”让人动容:“谢谢各位几年来对我馄饨摊的照顾及不离不弃,因我对象急性脑出血在重症监护室,只有暂停,给各位带来不便,敬请谅解!谢谢!邹楠 2014年12月29日”

见记者在仔细看这份小“告示”,过往的几位行人也停住了脚步,“这两口子挺好的,挺实在的,她对象很老实,不太说话。”在附近市场上做生意的胡先生告诉记者,要不是看到这个“告示”,他都不知道是因为男主人病了才停摊的,“邮电局一个小孩儿天天在这儿吃馄饨,我偶尔也在这儿吃,这几天他们一直不在,我还以为是回老家了呢。”胡先生不断地说,这两口子人很好,很实在。

因为当时正在下雪,路上行人不多,记者来到靠近馄饨摊的一家小卖部,鉴于邹楠对捐助小学图书室这件事的叮嘱,记者在采访中并未向任何人提起此事。小卖部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是邹楠一家租住的单元楼的楼长,“她老公脑出血那天真是太危险了,这两口子很不容易,还有一个孩子在上学,正好是花钱的时候,碰上这样的事儿。”李阿姨告诉记者,因为这两口子为人实诚,热情,大家伙儿都很喜欢他们,也挺关心他们,“我去办事处开会,我跟主任说了说她家的情况,可能因为她家是外地的,主任说看看能不能帮帮忙。”

馄饨摊不在,快递都没人收了

记者从邹大姐口中得知,因为老公生病住院,邻居周大姨主动承担起了给他们做饭的工作,邹大姐一直在跟记者说周大姨的好,“俺楼上那么多大姨都对俺很好,李大姨、赵大姨、周大姨一直对我们非常好,我对象住院,大夫不让吃别的,每天光能喝点小米粥,都是周大姨每天给他熬小米粥,让俺儿子送来,我儿子考上高中,大姨给我儿子一千块钱,大姨还每年给我孩子500块钱压岁钱……”

12月31日这天,记者来到周大姨家里,周大姨告诉记者,“其实不是我帮他们,是他们在帮我。”周大姨说,自己和老头已经60多岁了,儿子在北京,“俺有什么事都是他们帮忙,我每次去北京,接送都是他们,平常跑个腿什么的更是不在话下。”周大姨说,因为年纪大了,天气不好不想下楼,就会给邹大姐说,“小邹,你给俺买点菜吧,割点肉吧,有的时候想到下边打点纯净水 ,都是她给俺弄,她老公这几天住院,俺都受不了了,各方面都不适应。”

周大姨说,邹大姐夫妻平时就是热心人,“他们帮俺俺也帮他们,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她对象一下子长这个病,俺都心里慌慌的。”周大姨说,这些天馄饨摊不开了,楼上的邻居都觉得很不方便,“平常有快递什么的都搁在他们那里,这几天真是很不适应。”

青岛给他们温暖,她也想温暖别人

在报社跟记者交流的时候,邹大姐一再表示,自己做这件事既不是图名,更不是图利,只是为了传递自己当年所受到的帮助和关照,所以,并不想让别人知道。因此,当记者提出要给她拍照的时候,邹大姐一再婉言拒绝 ,“人活着,都不容易,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我想平静地生活,不想让别人说三道四。”

同时记者也发现,邹大姐是一个简单、正直且又感情丰富、周到细腻的人。因为不想自己出面,邹大姐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想让她帮忙出面想办法,“我老公病了,我没有时间 ,这几天我都要崩溃了,我想让她给我代劳,我不能做个半拉子工程,我老家是农村的,我做这件事,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实际上,我就是这样的人,哪里有事我都捐款,但我对象一躺倒,我一分钱收入都没有了”。

邹大姐感慨,自己出来十多年了,眼见着青岛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心里非常温暖,“俺老家农村的,公益事业有一搭没一搭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要说我捐这300块钱,可能有人就会说,你不如捐给我来,真是这样。”邹大姐觉得,人在山沟,因为经济上的困顿,精神境界也很难提上去,但自己来青岛以后,听到的,见到的,感受到的,都让她长了好多的见识,“受到的关心和帮助对我的影响最大。”

◎记者手记:凡人的善举

再次见到邹大姐,记者有些脸红。

当年我们给予的帮助,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她记住了,还记了这么多年,更带到了平时的生活中,深植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说,我们当年所做的,算作种下了爱心的种子的话,邹大姐这颗种子长得真好。可是,眼见着她为了做这件事,付出了这么多,记者又心有不忍。一碗馄饨5块钱,每个月300块钱 ,需要60碗馄饨才能卖出来。这还是连皮、带馅、带汤的价儿。

懂得报恩是人之长情,但是在报恩的路上,遭遇了挫折,人们大都会选择放弃,选择逃避,良心上大约也过得去,但是,邹大姐没有。在家庭遭遇如此大的变故的时候,她仍然想尽办法把这件事做成,做圆满,只是因为曾经做出了承诺,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想要帮助的人。

从世俗的角度看,在街边摆摊卖馄饨的邹大姐是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到尘埃里的人。但是,邹大姐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高傲,更有自己的固执。对于她的这份追求和固执,记者无力劝说,更羞于劝说,劝说也会词穷。

要把爱传出去,要帮助别人,这种简单、大气的心意,让记者肃然起敬。这就是凡人的善举。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郝春梅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