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寒食赐火与扫墓 礼待先人传承血脉

2015-03-30 18:05:14
来源:信网综合
责任编辑:尺素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原本只是农事节气,缘何成为今天“扫墓祭祀”“缅怀追思”的传统民俗节日?今天的清明节是“清明”“寒食节”“上巳节”三节合一,包含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而被称为“清明”。清明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是春耕时节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古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道出了清明时节指导农耕的重要意义。

不过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清明”作为农事节气的影响逐渐隐匿。而今天提到“清明”人们大多直接想到了“祭祀扫墓”“缅怀追思”。为什么“清明节”多了“祭祀扫墓”的内涵?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古时的寒食节有凭吊、纪念的元素。到了唐代,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寒食扫墓的习惯在民间也流行开来。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 “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寒食、清明是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重嗣的传统习俗。古时的寒食、清明朝野内外、举国上下,车马如流,四野如市,香烟缭绕,纸钱翻飞。

聚焦青岛地区,旧时青岛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也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 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老青岛时期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而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可追溯到明代,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除了扫墓,提一下青岛特色赶山会唱戏习俗。

赶山会搭台唱戏祭奠秃尾巴老李

这项风俗颇有意思。随着1891年青岛开埠,包括招远、栖霞等胶东一带的农村人纷纷来到青岛做生意或打零工,一些胶东的风俗习惯也融入到青岛。旧时的青岛农村一带,清明前后也有赶山会搭台唱戏祭奠秃尾巴老李保风调雨顺又是一项民俗。传说黑龙江的黑龙祖籍是山东,姓李,父亲是一木匠。黑龙出生时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在一声炸雷声中降生并随着一道刺耳的闪电冲上天空。时隔数月后一日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黑龙回家吃奶。可怜的母亲被他的长像吓呆了,当场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他的父亲一看这形似龙的怪物头在其妻怀中吃奶,尾巴翘在梁上就抄起手中的锛一下砍下他的尾巴,黑龙痛极了抓起他的父亲抛弃到渤海。因无尾巴抵不过白龙,后来在闯关东山东老乡的帮助下,战胜了白龙占居了黑龙江。此后黑龙为纪念他的母亲就筑坟修庙(黑龙无他父亲的坟庙就是这个由来)。从此以后,每年清明,黑龙就从黑龙江返乡为母亲上坟,来时由西北方向,总是劈雷火闪还带冰雹,秃尾巴老李就这样得名。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