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尽管货币市场资金持续宽松,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季末效应的影响下逆市走高。不过,理财师提醒,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偏宽松是大概率事件,进入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再度下滑。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市场的改革也在加快,日前,光大银行拆分理财业务,就被业内认为是银行理财业务走向市场化的标志,这也将给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带来新的变化。目前来看,净值型产品成为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目标。
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投放100亿元,为春节以后的首次单周净投放。3月31日,央行又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2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仍未止住大面积回落。这说明一季度末,国内货币市场资金继续保持宽松的状态。
然而,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却不跌反涨。华夏银行、光大银行、青岛银行等均有多款产品收益率在5.7% 以上。“这是因为目前理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理财师滕博文认为,“股市的持续走牛,让不少资金从银行流向股市,这迫使各大银行不得不推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银率网分析师殷燕认为,本次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主要受到季末因素影响,一季度结束后银行面临着补缴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另一方面,接下来的时间股市再次迎来新股发行,市场流动性受到考验。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理财收益不会一直走高。“随着季末效应的消失,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还是会向货币市场看齐的。”殷燕说。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市场的改革也正处于节点性时期。3月30日晚间,光大银行对外公告,银行董事会已经同意开展理财业务子公司制。银行理财业务独立子公司制正式起航。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业务将分拆单独运作,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包括人事权、财权等。
光大银行拆分理财业务,就被业内认为是银行理财业务走向市场化的标志。光大银行方面表示,未来理财业务运作更加市场化,经营机制将更加灵活。
理财业务的市场化将给银行理财产品的形态带来新的变化。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中银财富专家张伟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只是时间问题,参照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模式,基金化运作、结构性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本质的出路。”
基金化运作模式也称为“净值型”模式,产品无预期收益率,实行定期开放,定期披露净值,投资者可按净值进行认购与赎回,并根据开放日的净值,计算上个投资周的收益率。目前,已经有银行推出了此类产品,如民生银行推出了非凡资管系列的净值型产品,而光大银行则推出了阳光集优量化理财产品。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