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6路公交车驶过60年 政府东迁老路线遭冷落

2015-04-14 10:24:51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亚麦
\

早期中山路上行驶的公交车。

\

1958年青岛公交修理厂自行研制的首辆客车——跃进号,曾用于6路线。

\

上世纪80年代的6路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这是6路线60年来的行车轨迹,也是“六路人”60年来的人生寄语。

自1955年4月15日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至今,6路线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这60年来,6路线走过辉煌经历低谷,其由盛转衰的曲线折射出岛城经济发展的天翻地覆。作为沿海第一条公交线路,6路线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大通道”到新能源车,从5分钱一张车票跨入“1元时代”……一切都在变。

看看周围平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日渐繁华的东部城区、越来越多样化的交通工具,作为岛城“昨天”的见证者,“本车从天泰体育场发往大窑沟”的声音将连同往事一起成为历史,6路线自此延长2.7公里,终点由大窑沟改为泰山路。承载了太多故事与回忆的6路线,在60年后的今天以新的姿态重新上路。虽是以顺应时代变化为名求变,但在岛城人的心中,6路线还是记忆里那个熟悉“青”字号。

高峰期一天客流量超万人

\

“作为青岛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线路,6路线开通于1945年,当时只是标明大窑沟至中山公园,没有线路号。中间受战争影响,停止运行。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1年4月重新开通了这条线路,兼顾市内交通和城市旅游功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忙碌的公交线路之一。”六路队党支部书记高秀霞告诉记者,“在当时,6路线是唯一一条沿海线路,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乘坐6路线去中山公园、栈桥、海水浴场、鲁迅公园、中山路等仅有的景点游玩。”回忆起当年的火爆程度,高秀霞滔滔不绝。“当年五一期间,我们在中山公园拉一根绳子卖票,5分钱一张票一天卖了1000多元,6路线的客流量达到了20000多人。”高秀霞表示,“上世纪80年代,青岛有30多条公交线路,站候车廊。沿海线路却只有6路线这一条,属于车少人多,运力和运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人们要想换乘还是离不开6路线,最多的时候有一共有30多辆6路车。”用6路线驾驶员郑婷婷的话说,那时候的6路车,都是“喊着‘1、2、1’的口号往上挤”。单程15分钟,从天泰体育场发往大窑沟,途经栈桥、鲁迅公园、海水浴场、中山公园等著名景点,线路长度只有5.4公里的6路线,是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走出去”, “好地方”通往 的一张热门“车票”。

曾经的热门线路逐渐遇冷

\

1994年,青岛市级机关办公大楼通过竣工验收,实现了全市政治中心的东移。“东迁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成为6路线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转折点。

“1998年开始不断有车辆上新,线路也不断丰富,1999年的时候客流量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2000年很明显地感觉到乘客变少了。”郑婷婷表示,“从1998年到2000年间,6路线的客流量大约减少了60%。从乘客的去向可以看出,东部方向的316路、北部方向的228路日渐成为公交出行的‘主力军’,这也是我市经济重心转移后的突出表现之一。”

随着公交线路的逐渐增多、青岛市政府的东迁,还在原地转圈的6路线被逐渐冷落。1996年,对于青岛公交来说是改革发展的转机之年,对“青年服务线”来说也是规范服务的起步之年。这一年,6路线所有车辆更换为无人售票车。IC卡收费系统的使用,使“青年服务线”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化。

自此,6路线不再是喊着口号才能挤上的那张“车票”。随着东部开发后的红火和中山路的持续下坡,始终坚守老城区的6路线也从30多辆车减少到6辆车,从“大通道”铰接式客车到汽油车,再到逐渐升级的柴油车,客流量变化的同时,车辆也在不断升级。发展的背后总有跟不上的脚步。这一次,6路线向人们“诉说”了城市发展的魅力和优胜劣汰的残酷。

将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

\

走了60年的老路,6路线终于做出了延长线路的决定。原本从天泰体育场发车开往大窑沟的6路线,将终点延长到了泰山路,增加了小港、海员、大港客运站、大港、泰山路5站,线路长度由原来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根据乘客的需求,我们做出了延线的决定。一方面可以解决小港附近的居民出行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来泰山路到中山公园没有直达车的难题。”高秀霞告诉记者,延线后的6路线将从原来的6辆车增至10辆,并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坚持了60年“原地踏步”,这次延线算是给6路线成立60年的“贺礼”。

作为一条“明星线路”,6路线在获得“青年服务线”称号后,又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学雷锋标兵”、“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2003年4月,6路线被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还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民满意线路。正如山东省劳模、曾在6路线工作过的安丰琴所说的那样,“无论经过多少年,6路线的精神不倒”。在这条线路上,先后涌现了4位全国劳模、3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0余位省、市级劳动模范,140余人走上领导岗位。也正因如此,6路线成为新入职年轻人的培训基地,引领青岛公交服务逐渐走向品牌化道路。

“6路线的精神”的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平稳,“6路人”发明了“一碗水”功夫,在每辆车的驾驶室内,都要摆放一碗水,以行车时水不溢出来为标准;为了练就“活地图”的功夫,司乘人员甚至利用休息时间穿街走巷,连许多老青岛也不了解的地方,他们都问得清清楚楚;为了达到“问不倒”的水平,他们主动征求乘客意见,对平时乘客在乘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记录,保证给乘客最满意的答复;为了掌握“一口清”绝活,他们熟练掌握青岛市所有公交线路的首末车时间、始发站、终点站和票价,对乘客的问询对答如流。

“一碗水”、“老秒表”、“问不倒”和“四稳、四准、四不开”、“无人售票,有情服务”、“公交礼仪服务”,这些创于6路线的服务,如今已在各条公交线路上进行推广。这些凝结了历代6路人的心血,在几十年的服务历程中,摸索、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服务模式,如今已然成为青岛公交的“活招牌”。

正是凭借着这块“金字招牌”,6路线依然活跃在老城区,始终坚守在第一战线。今年68岁的陈大爷,乘坐6路线已经60多年了,如今还是会每天乘坐6路车。在陈大爷的记忆中,6路线就是那面“不倒的旗帜”。虽然时代在发展,但6路线承载的故事不会因此而消失。随着线路的延长,6路线将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为老中青三代“讲述”岛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变迁路”,重温60年来的苦乐与梦想。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倚慰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