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清明节秋千风筝玩法多 寓意吉祥祛病除灾

2015-03-30 17:08:21
来源:信网综合
责任编辑:尺素

在老青岛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被遗忘,连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秋千荡得高日子过得好

“清明这天,青岛有荡秋千的习俗,尤其是闺中女子,所以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姜锋介绍。

姜锋说,秋千荡得越高,就预示着将来的日子过得越好。于是,女子们便都放下矜持 ,兴高采烈地荡秋千。除此之外,在荡秋千的过程中,男子们在帮忙推、送秋千时,容易获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这个过程也为年轻男女交往创造了好机会。

据了解,秋千又称“悠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游戏。唐朝时,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中流行的游戏娱乐方式。“这都是以前的习俗。”据姜馆长介绍,由于当时青岛人都住在庭院里,空间比较大,每到清明节来临之前,都会在家里或者户外比较宽敞的地方安置秋千,供家里的女士玩耍。但如今,这个活动就被人淡忘了。

秋千形式有两种,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转秋千是一种可以同时乘坐多人的秋千,也称“磨盘秋千”,其座位借用“牛锁头”,其旋转方式类似公园里的飞旋式天车,转动速度可以很快,稍不留意就有甩出去的危险。民间“三险”——骑马、坐船 、打秋千,其中“打秋千”即指打转秋千。另外一种形式叫月秋千,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吊秋千;若清明逢在农历三月,就从二月二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故称“月秋千”。

放风筝期望除灾祛病

据了解,自古以来,清明节前后,青岛就有放风筝的习俗。“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青年男女、少年儿童都结伴到山间、田野上,到比较空旷的地方放风筝。”家住沧口公园附近的王老汉今年74岁,回忆起以前清明的习俗,他首先想到了放风筝。

中国的放风筝习俗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我国放风筝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称为“纸鸢”。到了五代时,纸鸢乘风上天,鸢上系竹哨升空,迎风哨响,其声如筝鸣,谓之风筝。沿袭至今,风筝在民间仍有鸢、鹞的称呼 。有史书说,风筝最早的功能可能是与除灾祛病有关。

“城隍爷”出巡活动

旧时青岛的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爷。据一些老人回忆,在旧时的胶县和即墨一带还有清明节“城隍爷”出巡活动,当时的人们用大轿抬着用编制的“城隍爷”在街上巡走,各表演队相随其后,分别在后面扭秧歌、踩高跷等,一边走一边演,看眼儿的人很多。

插柏树寓意健康长寿

在过去的清明节老习俗中,数“插柳”这一风俗最广为人知。时过境迁,现在“插柳”逐渐演变为老百姓们在自家的门户上插几条柳枝,用来辟邪。

青岛民俗专家曲宝光向记者介绍,由于青岛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偏北而且柳树并不多,所以用插柏树来代替插柳。“选择把柏树枝插到头上是有两种寓意。”曲宝光说,一是因为柏树象征长寿,所以插柏树有健康长寿的寓意,二是因为柏树有独特的味道,在过去可以用来驱虱子。

如今不多见的清明习俗还有戴片松,据了解,所谓戴片松即清明早晨,乡村百姓纷纷到墓前、墓地寻找松柏,采摘带有浓烈松香味的片松戴在男孩的帽子上或女孩的发间,以祈“清醒”、“长寿 ”。门边上插柳条 、松条以祈“降福”、“避邪 ”。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