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网恋7年修成正果 青岛大姨牵手土耳其大叔

2015-05-18 07:48:54
作者:李兴丽
责任编辑:苏青
\

▲ 饭后散步是两人最惬意的时光。

“网恋、黄昏恋、跨国恋、姐弟恋,双方还都是重度听力障碍人……”从事聋人婚礼手语翻译五年的贾晓慧觉得,眼前的这对“新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非常神奇”。2014年12月登记结婚后,58岁的青岛人李玉新和53岁的土耳其人许斯尼结束了七年的爱情长跑,开始“朝夕相伴”。

网恋7年,修成正果

两人的投缘开始于2008年,通过一次手语学习活动中朋友的介绍,身在青岛的李玉新和远在土耳其的机械维修工许斯尼相识。两人都是三岁时意外致聋,在过去五十多年中都有过一段婚史,除此之外,在外人看来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都是难以跨越的巨大差异—— 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不一而足。

“我觉她善良开朗,我们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很投缘,而且她很懂得体贴和敬重我。”头发花白的许斯尼将手语打得“啪啪”响,李玉新看得笑起来,她把食指和中指并拢在胸前摇了摇——“我也是。”最近她最常做的手部动作是双手握拳,将两个大拇指相对“点头”—— 对聋人来说,这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和婚姻。

今年4月12日举办婚礼之后,李玉新迫不及待地拉着土耳其老公许斯尼去逛了世博园,刚刚冲洗出来的照片里,他们在每一个景点摆出“爱”的手语姿势,两个头发泛白的人笑得像个孩子。

手语成了“世界语言”

在日益讲究即时通讯的当下,李玉新和许斯尼的交流方式显得笨拙而低效。“开始通过QQ交流,然后再用翻译软件翻译。”李玉新解释,正是通过这种复杂的方式,她将每日的所遇所思与远在伊斯坦布尔的许斯尼交流。

由于聋人语序和软件翻译问题,很多时候交流要靠长期的默契。在李玉新珍藏的一个红色笔记本上,歪歪扭扭摘录着几年来许斯尼写给她的“情书”。这些在普通人看来语序混乱的情话,只有李玉新能顺利“破解”。

2010年秋天,经过两年的网上交流,两人在北京成功“奔现”。短暂的相见后,许斯尼返回土耳其,并加快了中国手语的学习步伐。“李玉新一直通过视频教他中国手语,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教。”贾晓慧透露,目前两人已经可以用中国手语直接交流。2014年11月,许斯尼终于说服家人,背上行囊“飞”向他迷恋的“远东”,与李玉新在北京登记结婚。

“不骄惯,我吃啥他吃啥”

熟悉李玉新和许斯尼的朋友都会用“形影不离”形容他们。在过去半年里,他们一起游历了大连、烟台、北京、济南等十多个城市,“前段时间还去了济宁梁山。”李玉新说,最开心的事就是两人四处旅游。

生活中,李玉新是典型的青岛大姨,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面对别人质疑老公习不习惯中国饮食的问题,她口出豪言,“不惯毛病,我吃啥他吃啥”,但做菜的时候还是会照顾许斯尼“不能吃辣”、不吃猪肉的习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吵嘴斗气”也难免,“一般都是脾气温和的许斯尼先妥协”,一直关注他们的贾晓慧说。

聋人夫妻幸福感强

从2010年为第一对聋人夫妻做婚礼翻译至今,贾晓慧一直关注着聋人的感情生活。“因为现实的选择有限,聋人寻求伴侣并不容易。”五年中,贾晓慧共见证了四对聋人夫妻的结合。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聋人夫妻间高度的信任和幸福感。“能不能聊得来,能不能踏实过日子是他们最重要的选择标准,一旦选定就会相濡以沫。”

但这样的伴侣并不好找。贾晓慧告诉记者,在青岛的8万听障人士中,适婚人士并不少,托她帮忙“找对象”的也经常有,但介绍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一方面是选择面小,另一方面也有性格问题,一般聋人的感情会内向、细腻一些。”贾晓慧说,她准备筹备一场聋人相亲会,“像北上广一样,统计一些有需要的聋人信息,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找到心仪的另一半。”文/图 记者 李兴丽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