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真的宠爱 丈夫坚持给老伴买了30多年的糖葫芦

2017-10-15 10:10:21
来源:辽沈晚报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结婚59年给老伴买30多年糖葫芦

\

时下,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全国热播,其中善良体贴的吴聘几乎每天都给孙俪饰演的太太周莹购买陕西小吃甑糕的情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如今这个暖心情节在葫芦岛也有了现实版。葫芦岛有位近八旬老人,结婚59年,因为老伴爱吃糖葫芦,30多年来几乎两天就给买串糖葫芦,5000多串糖葫芦见证了这对“钻石婚夫妻”的幸福时光。

这份爱看似简单不经意,却是夫妻间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情感浓缩和恩爱情深的真实写照,这让儿孙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良好的家风家教传承让全家受益匪浅,如今四世同堂,幸福一大家子18口人,儿孙等晚辈家庭都和睦。

生活条件好了,老夫妻还常常忆苦思甜,带领全家回农村老家力所能及助人。

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数十年来,老人无论在农村老家还是城里生活,都义务为邻里写春联。退休后,痴迷研究家谱的老人还四处奔波搜谱考证,累并快乐着。

每串糖葫芦都代表着一份心意。

有好吃的留给公婆儿女两人吃剩饭剩菜也香甜

这位对老伴疼爱有加的老人叫冯万忠,今年78岁,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尽管近八十高龄,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可老人耳不聋、眼不太花,走起路来快而稳健。

老人出生在葫芦岛市一个偏僻小山村,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二。尽管当时家庭非常困难,但受长辈教诲的影响,他从小喜欢读书,在他心中,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十多年寒窗苦读,他考上中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工作期间,老人先后做过教师、校长、宣传部干部、警察、乡镇领导,又当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老人一生饱经风霜,在很多行业历练过,是个“多面手”,无论干啥都很出色,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

他的老伴祖桂兰80岁,两位老人年少时都家境贫寒,结婚后一起打拼,相互扶持,勤俭持家。祖桂兰小学还没有毕业,但非常善良、孝顺和能干。家中只要吃好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公婆,公婆每次都要把好吃的多留给孩子们吃,可祖桂兰却违心地说家里还有,够孩子们吃的了。事实上,他们把最好的都留给老人和孩子们,夫妻俩只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吃得香甜,家中每天都是欢声笑语。

家庭不富裕,老两口宁可自己遭罪,节衣缩食少吃喝,也要替父母完成照顾弟妹的责任。“当年我大都在外面工作,很少有时间顾及家里,可以说媳妇撑起一个家。她就在家里一边务农,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和男人一样下地干农活儿。尤其是当时家里还特困难,他跟着我吃了太多的苦。”说到这里,冯万忠老人眼睛有些湿润。

妻子多瞅了糖葫芦几眼后来他就坚持买给她吃

结婚后的一年冬季,夫妻从市场经过,冯万忠发现妻子多瞅了红通通的冰糖葫芦几眼,就跑过去买了一串。妻子怕花钱不让买,他说:“现在条件确实不太好,也不允许我天天给你买,但偶尔买一串还是没问题的。以后条件好了,只要你喜欢吃,我每天都给你买。”随口而出的这句话让妻子永远记在心里。

老人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此后,只要有机会,或者遇到卖糖葫芦的,他都给妻子捎回一串。这种扎根于夫妻间的小小情意,在亲朋和子女间传为佳话。

30多年前,家庭生活逐渐好转后,他开始履行自己承诺。有时晚上下班或者锻炼身体回来,他手中都会拿着一串糖葫芦,“老伴和我说不用天天买,啥东西天天吃也有腻味的时候,后来我就几乎每两天买一串,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儿孙们都知道我老伴爱吃糖葫芦这个习惯,有时回家也会随手捎一串。看到这些,我们老夫妻都很开心”。那种默契无以言表,是几十年来夫妻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幸福感觉。

一个人的善良孝道就像一盏明灯,既照亮了身边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和孝道无需灌溉和强迫,它似无声的语言,只会互相传播与影响。老人有两儿两女。可能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再加上受父母良好的教育熏陶,四个子女都过早学会做家务,替父母分担。

40多年前,他俩从农村搬到城里,加之儿女逐渐长大,花销增多。单凭一个人的工资养家有些吃力,为此,祖桂兰主动去家附近的一家轧钢厂打工。当时三班倒,干活非常辛苦,单薄的祖桂兰却把这些看成是动力。夫妻俩凭着苦干实干,日子逐渐好起来,后来还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

夫妻俩共同的想法是:父母养大孩子,晚辈必须要陪着老人一同变老。这一点不仅在夫妻言传身教的具体行动中表现突出,而且晚辈们也都传承了这种良好的孝道家风家教,如今更成为全家老少的一种自觉行动。

从年轻时就喜欢书法为邻居写春联数十年

冯万忠老人年轻时喜欢书法,通过勤学苦练,字写得很好。最初在农村居住时,每逢过春节,自家大门前总是张贴着他亲手写的大红春联,屋内随处可见“抬头见喜”,鸡窝和猪圈里也贴上“金鸡满架”“肥猪满圈”的红色大字。邻居们看到后都羡慕不已,有的就主动向其索要对联。

老人总是有求必应,后来干脆决定,以后过春节,左邻右舍有需求春联的他都承包。以后每当过年前,他都要买很多大红纸、毛笔和墨水为邻居写春联,一写就是数十年。后来搬到城里居住,老人也一直保持着手写春联的习惯,免费为邻居写春联一直到现在。

为了进一步提升书法水平,老人退休后报了老年大学书法培训班,书法写作水平得到提升。老人坚持每天在家练习两个小时书法,卧室和客厅到处贴着他的作品。现在,老人的楷书、草书和隶书写得越来越好,有多幅作品被相关书刊杂志采用,还有的书法作品在公共场所展出。子女、亲戚和朋友家也都挂着老人的作品。

老人给孙子讲书法。

到处找线索寻根写家谱还想找合适机会出本书

家谱是一个姓氏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它是一个姓氏的迁徙史,更是一个宗族的荣耀史。家谱不但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它们是寻根的起点,而寻根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和续写。

出于对家族历史和家谱的情深,老人上班时就喜欢研究,但因为当时工作期间忙就暂时搁浅了。退休后,寻根生命的源头,寻找同族同宗的想法愈加强烈。老人毅然挑起了写家谱的责任,经常和同姓人联系,在火车汽车上遇到同姓者,老人也总能找到家族的话题。一旦得知哪里有家族的相关信息,老人马上就坐车去那里。即使在偏远乡村和大山深处,老人也不惧环境艰苦,很多乡村都留下了老人寻找其家族史料的脚印,更留下了其血脉亲情的永远记忆。

多年来,他早出晚归,尤其在春节和清明时节这个特殊时期出发寻祖归根,目前已经收集和整理出来很多与家族相关的资料。接下来,老人还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拜访家族及同姓亲友,获取更多家族的详细信息。老人想把这些信息整理好,寻找适当的时机出一本书,把这个有利于后代子孙的家族情缘延续下去。老人对寻根家谱的执着情结令后辈们钦佩敬仰。

别看老人才中专毕业,可他后来又自学了大专,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平时他喜欢读书,也经常买书,到了书摊就走不动道,遇到合适的书买回来,为此还经常忘记买菜。如今,老人家里藏书数千册,两个书柜都装满了,只好将另一部分图书存放在儿子家。

好的家风影响着儿孙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和万事兴、人勤百业旺”,这都是老夫妻教导儿孙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良好的家风家教也让晚辈们收获颇多,儿孙们继承了老夫妻身上的众多优点,各自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较好成绩。

对于子女,老人清楚记得每个子女爱吃的食物。每到周末家庭聚会时,饭桌上一定有大儿子爱吃的羊肉、小儿子爱吃的豆腐、大女儿爱吃的芝麻酱、二女儿爱吃的肥肠、女婿爱吃的大葱、儿媳爱吃的糖饼、孙子爱吃的排骨、重孙子爱吃的煮玉米等等。每当十多个儿孙进家,饭桌上保准都会有自己爱吃的饭菜。这些都是老人亲自去市场采购的,谁也拦不住。

对于比他年长两岁的老伴,冯万忠老人时时呵护照顾着。老人的儿媳说,让她最感动的一幕是:每到冬季在家中五楼阳台偶然向下一望,公公手中拿着一串糖葫芦遛弯回来。而公公从不吃甜食,只因婆婆喜欢,他就每天必买一串给老伴。老人对老伴的爱并不逊色于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年轻时的吴聘对周莹。

每天下午,老人会和老友一起打一个小时的乒乓球。几年来,两位老人已经成为健身中心的一道风景。在自己健身的同时,他也帮助和鼓励老伴锻炼,老伴腰部做过手术,需要每天走走锻炼腰肌,老人就自然成了最合格的家庭护理员。每天晚饭后陪老伴散步,扶着老伴走走歇歇,目前老伴身体也恢复得越来越好。

正读大学的孙子这样评价爷爷:爷爷一直是我的榜样,我最佩服的就是爷爷做事的韧劲儿,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激励着我;有时学习上遇到困难,只要一想到爷爷学习书法的执着,我就会继续激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如今,四世同堂、即将迈入耄耋之年的老夫妻2018年就要迎来钻石婚,儿孙们决定要为老人举办一场大规模的庆祝家宴,以此来弘扬并传承优良的家训家风。

幸福感悟

一家子吃团圆饭。本版照片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葫芦岛特约记者胡清摄

在老夫妻看来,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并非由他人来控制。对于老人而言,不依赖子女,自己安排老年生活也是一种幸福。老夫妻的善良豁达、不服输和孝老敬亲的美德使家庭生活很幸福,子女家庭也都温馨甜蜜。这种满足和幸福感是国家富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在普通国人家中的一个缩影。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老夫妻一路搀扶,到老年更是恩爱有加。勤劳善良、孝老敬亲、不向困难低头、乐观豁达是子女及其亲属对老夫妻的评价。如今已度过金婚的老两口身体依然硬朗,59年夫妻情深很少吵嘴。老伴儿老伴儿,老来才是伴儿,这句话在这对夫妻身上得到了最好诠释。很多人都为这对同风雨共患难、不离不弃、苦乐同心的老夫妻背后的故事所感动。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葫芦岛特约记者胡清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