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二孩开放儿科医生荒 政协委员建议恢复本科招生

2016-01-24 08:39:29
责任编辑:光影

\

省政协委员董蒨接受记者采访。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篇名为《各大城市医院儿科纷纷瘫痪,中国医疗体系崩溃从儿科开始》的文章引发热议。文中列举的北京、上海、广州儿科门诊爆满,有的医院限制挂号数量等内容引起了热议和担忧。1月23日下午的政协分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小儿外科教授董蒨 一抛出这个话题,就引来委员们的关注。他在会上呼吁,为了山东未来发展,尽快多举措解决儿科“医生荒”问题。

■现状儿科医生严重短缺二孩放开难题更突出

近年来,妇儿专业医院数量少、儿科医生短缺、儿童药物匮乏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董蒨说,现实中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导致无法保障儿童健康这一问题确实非常严重。各大城市医院儿科纷纷“瘫痪”的问题开始席卷全国。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有执业医师246.6万,其中仅有3.9%的是儿科医师,而有占全国总人口近17%的儿童需要他们的服务。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我国儿科医师缺口至少20万。另外,中国儿科医师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培养机制长期缺失。

当天董蒨 关注的这一话题一抛出,就引来不少委员的共鸣。省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主任连方也提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需要加强妇产科医疗机构及产科、儿科专业人才培养。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董蒨认为,儿科大夫稀缺是一个老难题,特别在全面二孩放开之后,这个难题将更加突出。山东作为人口大省,面对这一问题同样十分严重。

■探因风险高任务重待遇差导致医生不愿干儿科

“风险大、任务重是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及年轻医生回避或逃离儿科岗位的首要原因。”董蒨 说,从医疗角度来看,儿童易患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又不会用语言准确表达病情,需要儿科医生全面调动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出分析判断,因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

由于专业的儿科医生不足、专门的儿童医院太少,致使现有的儿童医院及绝大多数儿科医生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运转状态。儿科的高风险、超负荷接诊容易诱发医疗纠纷甚至是医疗事故,因而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高。

儿科“医生荒”和儿科待遇不高也有一定关系。董蒨告诉记者,由于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病人主要集中在门诊上。儿科收费相对较低,仅按照成人收费相对减少的原则定价。医院若按科室经济收入定绩效,儿科医生、护士的收入通常比其他科室要差。同时,儿科医师在科研方面也不容易出成果。

董蒨 是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曾就读于正规的儿科系。他坦言,为了拓宽专业面,教育部1998年调整了《普遍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停止了儿科招生。儿科医生的现实困境,最终通过教育市场化手段,传导到人才培养层面,而人才供应不足又进一步恶化了短缺情况,使得这个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他认为,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对策鼓励有条件的院校恢复儿科本科招生

“如何缓解‘儿科医生荒’?行政手段介入,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是重要举措。”董蒨分析说,首先要增加投入,确保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必须设置儿科,并增加儿童专用医院数量,以满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此外,相关部门应重新考虑,建立完善儿科人才培养体系,多渠道培养儿科医生。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已重新开设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等相关专业。他建议山东省出台专门的政策,拿出专门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医学院校恢复儿科大学本科专业的招生,扩大儿科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对儿科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在医保支持保障的前提下,提高儿科诊疗的收费标准,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儿科医疗保健事业。本报特派记者 郝园园 魏海洋 朱薪雨(本报济南1月23日电)

■链接省政协委员连方——

二孩时代应出台家庭发展支持政策

在当天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主任连方还就“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提出了诸多应对举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相应带来的是急需改善的工作:有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产科医疗机构及医疗人才缺乏、高龄产妇生育风险等问题。”除了关注产科发展和儿科发展问题之外,连方认为还需大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我建议尽快出台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支持政策细则,探索健全家庭健康服务体系,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同时提高失独家庭补助。”

此外,她还提到高龄产妇孕前、孕中、孕后护理,确保实现二孩的优生优育。“高龄产妇会面临诸多生育问题,如怀孕难、流产率提高、畸形胎儿几率增加、大出血风险高等。建议生育第二胎的女性最好在35岁之前,男性最好在40岁之前。”连方强调,高龄产妇一定要先做体检,评估有没有生育条件。同时,还应做好产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防治,对高龄母亲给予家庭充分的关爱和支持。本报特派记者 郝园园魏海洋 朱薪雨(本报济南1月23日电)特派记者 孟达 摄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