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中水调查:管网不完善 要用中水得自己运输

2016-05-23 09:25:45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崔 武
责任编辑:光影

在去冬今春持续干旱、城市供水吃紧的背景下,节水有了更强的紧迫意义。

青岛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4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属典型的缺水城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城市管理部门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从积极寻找新水源到大力降低供水漏损率,再到淘汰高耗水产业,加大节水科研力度,青岛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一个令人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中水的回用上,青岛的状况难言满意。尽管部分企业自建中水处理系统,实现了厂区中水有效回用,更多的中水则处于“无处可去”的境地。一边是大量的稀缺自来水被用在完全可用中水替代的地方,一边却是中水处理厂产能得不到释放,处于“吃不饱”状态。

这些问题如何产生、该如何解决?记者进行了调查。

市场有需求,想用不容易

中水,也叫再生水,指的是城市污水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在一定的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由于相比自来水价格低廉许多(目前价格仅为1元/吨),在一些用水大户眼中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环卫行业首当其冲。自2014年起,我市推广大规模机械清扫作业后,中水就在环卫行业中广泛应用起来。市北区环卫一公司安全设备部负责人刘海川告诉记者,该公司负责该区9个街道的市政道路保洁,每月用水量在8000吨上下,幸亏有了中水,让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中水不仅比自来水单价低了许多,还可以避免阶梯水价,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干旱的情况下,中水的稳定供应更显珍贵。”

水虽然不错,用起来却并不容易。由于管网建设滞后,市北区环卫一公司的车需要一趟一趟地到固定取水点拉水,这让“中水账”算起来又不那么划算。其中,汉口路取水点离得近但出水流量小,装满一辆20吨的洒水车要半个小时;8号码头取水点流量大距离却远了许多,来回一趟要10公里,运输成本高。两害相权取其轻,该公司的洒水车还是去8号码头取水点拉水,只是每车水的运输成本高出了40元,算到水价中每吨增加了两元。

比起可以大规模“拉中水”的市北区环卫一公司,市海滨风景管理处的中水利用之路则要麻烦得多。“青岛海滨风景区绿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去掉雨水,一般每年需要补充绿化用水四五十万吨。除了少部分池塘水,大头是自来水。”市海滨风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绿化用水对水质并没有太高的要求,雨水能用,中水同样能用,可滞后的管网建设让“远中水”解不了“绿化渴”,只有八大峡和麦岛区域的绿地能就近取用团岛和麦岛中水厂生产的中水,其他区域由于交通不便和中水无缘。

耗水大户洗车行业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与中水擦肩而过。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洗车店,都没有引入中水洗车。“投入大,回收慢,顾客也不认可。”一洗车店的经营人员说,在没有比较完善的中水管网的情况下,洗车店要用中水,只能自己到中水集中供应点拉水,运输和存放成本基本就把水价的优势给平了,而且现在的中水还有些味道,客户不愿意接受。

管网配套弱,水厂“很受伤”

一边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一边则是开工不足的中水厂。

作为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主要的中水生产厂——青岛海湾中水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目前管理着海泊河、团岛、李村河和世园会中水厂,年生产中水1500万吨,主要供应海泊河河道景观用水、清洁能源热泵和三区加上崂山区部分环卫、绿化用水。总经理宋鹏告诉记者,由于管网发展滞后,企业的产能受到了严重制约,10万吨/日的处理量只释放了不到一半,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据了解,目前,在海湾中水手中掌握的,实际能使用的中水管网只有40多公里,分布在几个中水厂周边,供应能力有限,除了像海泊河这样的用水大户能实现特别管道送水外,其他几家用户只能到接水点取水,效率低下。因为管网的限制,企业在开拓客户上颇多掣肘,不是水量不够就是干脆送不到,一不小心就进了个死循环。

事实上,根据海湾中水的普查,我市还有超过一百公里的中水管道散布在城市各处,它们在不同的时间伴随着道路建设和改造埋入,但是没有连接成网,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南京路一条中水管道为例,被一次工程截断后,因为没有重新连接,造成整个管道无法使用。

海湾中水的数据,在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张国辉这里得到了印证。张国辉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还不错,达到了33%,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型企业自用和河道用水、清洁能源热泵用水,像环卫、绿化、冲厕及中小型企业等对管道依赖性较强的领域,中水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早在2003年,我市就出台了有关文件鼓励中水利用,2008年修订的《青岛市城市供水条例》更是将中水纳入城市公共供水范畴,规定在中水集中供水规划覆盖区域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应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后来,我市又制定了中水利用规划,对中水管网进行了设计。”张国辉表示,在这些政策指导下,我市近年来建设了200多公里的中水主管道,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管道没有实现有机相连,形成合力。与此同时,一些按规定应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设施的新建居民小区、工业园、宾馆饭店、大型写字楼及文化体育建筑等,并没有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设施,也让中水回用步伐放缓。

管网和水质亟须双升级

既然管网是制约中水回用的关键,进行大规模的管网升级迫在眉睫。

宋鹏认为,应该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网改造,该连接的连接,该升级的升级,该移交的移交,想方设法提高中水运转效率,降低中水使用成本。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社会资本利用中水,通过中水对冲自来水需求,减小城市供水压力。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市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主任毕学军博士的目光则更长远。作为污水处理专家,他认为,应该在分析中水特点的基础上,将中水利用方向放在提升水质,满足工业需求上。

“将中水回用放在民用领域,一方面价格优势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水质和人的心理问题,容易受到抵触。”毕学军表示,我市应该借助国际先进技术,对中水厂进行升级改造,生产出高质量的中水,在工业领域广泛使用,实现节约用水的效果。由于工业用水价格较高,高品质中水在提价(现有1元/吨)的基础上依然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推广阻力小。

以新加坡为例,经过近二十年发展,新加坡可以将二级标准排放水,经过三级处理生产出高水准“新生水(当地称谓)”。用在企业生产中,不仅水价有着20%以上的优势,还因其清洁可以进行十次循环使用,大大超过普通自来水三次的循环量,综合效益更加明显。

青岛优质的排水标准或将为中水的高效利用再添一把力。目前,我市主要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这是我国最高的标准,可以在水源地排放。“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准中水,简单处理后就可以用在环卫、绿化等领域。”毕学军表示,另一方面,一级A的出水在进行高水准中水生产时成本比二级出水低10%,更有利于形成价格优势,从而实现快速推广。(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崔 武)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