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市民登崂山迷路 6000人次搜救12天找到其遗体

2016-07-18 14:37:02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亚麦
\

近期,崂山发生多起登山遇险被困事件,各方救援力量积极配合,一次次化险为夷。据了解,2010年至今,崂山警方和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联合实施户外救援,帮助704人脱离险境,其中单起救援事件中,最多出动救援力量6000余人次;在被救助者中呈现“二八”分布,外地游客占一半。此外,盲目冒险登山消耗不必要的警务资源,引发市民讨论。

曾出动6000人次寻一人

崂山警方对近年登山遇险救援案例进行了分析,据统计,2010年至今,崂山警方就接到200余次关于人员被困的警情,共出动警车500余车次,动用警力2000余人次,在社会救援力量的配合下,七年间共营救704名被困者。在所有救援案例中,单起救援最多动用救援力量6000余人次。

据崂山风景区治安派出所副所长陈雷波介绍,2012年12月20日下午4时30分许,58岁的岛城市民老高在登崂山时迷路,当晚数十名救援队员出动,虽然听到回应声却没能找到他。自此,几乎每天都会有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进山搜救。直到12天后,救援人员才在一山坡下发现他的遗体。“此次救援是崂山警方救援史上,出动警力最多的一次野外救援,救援的十多天间,相关领导亲临现场并参与救援,成立专门指挥班子,民警、消防、武警共同参与,加上崂山景区人员和蓝天救援等社会自发救援人员,整个救援过程出动6000余人次。”陈雷波说。

“根据救援经验,在登山被困者中,外来游客差不多占到总人数的一半。”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说。据统计结果显示,近7年来,崂山每年救援警情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9次,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67次,受森林防火封山的影响,2015年警情回落,降低为7次。而2016年上半年已达29次,与2015年上半年相比,同期增长超过30%。

遇险人群呈“二八”分布

“上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最近七八年来,热爱户外登山的人越来越多。”据李延照介绍,根据多年来的救援经验,在野外登山遇险被困的案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占多数,其中,年轻人中多为大学生和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年轻人有社会生存压力,通过登山来缓解压力和健身,老年人退休后,空闲时间充足,多来登山健身,充实老年生活。”李延照说,而受身体状况和户外经验等因素影响,这两类人最容易出现遇险被困。

通过多年救援经验,李延照发现,被困遇险人员呈现“二八”分布特点。“80%是无经验的户外爱好者,20%是有经验的。这些事故中,迷路者占80%,伤亡事故占20%。而在迷路者中,无经验的登山新手占80%,有经验的占20%,在伤亡事故中,80%是有经验的老手,20%是无经验的新手。”对于户外登山者,李延照将其分为三类:户外登山爱好者,驴友,山友。“三类人中,山友是登山经验最丰富的。”李延照说,对于登山组织方式,一种是以小小的盈利为目的,组织者在网上凑人数,然后每人收取一定费用,另一种是自身组成一个小登山队,定期组织活动,三类是随机性的登山者,而这一类是出事最多的。

本报记者 王洪智

■思考

消耗公共资源该由谁来埋单

从全国来看,每年崂山的户外救援次数非常靠前,驴友应该自觉,在安全区域内进行登山活动,也可以借鉴一下外地景区做法。”据李延照介绍,在国内有些意外易发的景区,驴友在登山时必须备案,对人员数量和登山路线进行规定,如果在路线外遇险被困,驴友就要对救援进行埋单。“美国等对户外救援进行立法,其中有关于救援费用的问题,例如驴友能不能登一座山,要由政府部门进行检测资质,并按照指定线路行进,若发生意外出动力量,驴友应负担相应的费用,若没有经过允许,擅自进入,都要追究法律责任。”陈雷波说。

“目前全国的民间组织中,救援组织所占比例很小,这也会给警方救援带来更大压力。”李延照说。多年来的野外救援,谁该为救援消耗的公共资源埋单,引发市民讨论。“生命是第一位的,人民警察有责任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对于很多擅走野路,野外冒险而被困的人来说,确实是对警务资源的浪费。”据崂山警方介绍,目前110受理范围很广,接到野外被困的警情,几乎是接警必出,而有些派出所警力有限,给日常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对于很多野外救援,是否应由景区及其主管部门组织,或承担救援成本,或者通过政府组织专业救援力量等途径解决,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公安部提出110减负问题,希望在警方处置野外救援方面,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厘清解决。”

本报记者 王洪智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