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的正午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观象台的圆顶观测台里面如同蒸笼一般,工作人员要在没有空调制冷的环境下,耐受着40℃的高温,坚持画太阳黑子、拍照、观测光球和色球。每次观测至少要持续30分钟,工作人员身上的衣衫常常湿透,再进入空调房后又极易感冒,观测过程中又会因仪器聚光烧到头发。那么观测台为何不开空调?昨日,记者来到观象台实地探访,揭开了工作人员“自讨苦吃”背后的原因。
现场
额头滴汗画太阳黑子图
昨日是晴天,中午11时许,观象台台长孙立南进入观象台的圆顶观测台,开始观测太阳并画下太阳黑子图。记者进入观测台时就明显感觉到闷热难耐,比室外的温度还要高,待了几分钟后就开始出汗。而孙立南十分淡定,她从2000年开始观测太阳黑子至今,在观测台度过了17个夏天。
“观测的条件必须是晴天,其次是要中午时分,一般情况下需要在11时至12时期间观测,如果黑子的数量多,观测的时间就要延长,至少也要半个小时。 ”孙立南在介绍过程中,额头已经开始冒汗,但手头的工作不能放松,眼睛要盯着望远镜,同时笔下还要绘制太阳黑子图。 “太阳的光球和色球也在我们的观测范围内,这些都要做相应的记录,和今天一样,常常还没有观测完,已经出了一身的汗了。 ”孙立南说。
揭秘
观测台冬夏和室外同温
紧邻观测台的办公室安装了空调,可为何不给观测台也安装一台空调?对于工作人员这种“自讨苦吃”的做法,记者表示很不理解。 “我们的观测台需要和室外同温,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 ”孙立南解释,如果室内室外温差大,望远镜的镜面上会结水雾,这将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日常观测,所以大家只好忍受着夏日的高温和冬日的寒冷,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观测。目前,孙立南和另外两位工作人员轮流观测太阳黑子,每年的7月至8月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观测台的室内最高温可以达到40℃,已然成了一个大“蒸笼”。孙立南告诉记者,在利用望远镜观测太阳的时候,聚光点温度特别高,有的时候会烧到头发,而且长时间观测对视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体验
从“蒸笼”进空调房易感冒
半个小时过后,孙立南观测完毕。记者跟随她走出观测台进入有空调的办公室,戴着的眼镜很快就起了一层雾,视野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清了。一冷一热的切换,记者明显感觉身体有不适感。这些在孙立南和工作人员们看来,已经成为了小菜一碟。 “冬天还好,只要在观测过程中做好保暖措施,再进入暖气房身体还能缓过来,而在夏天从酷热的‘蒸笼’进入空调房,我的鼻子有时候就不适应,明显感觉到不舒服,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非常容易感冒。 ”孙立南说。正是考虑到忽热忽冷非常容易感冒,观象台的工作人员也积累出了经验,在每次观测结束后,他们即便再热也要忍着把头上的汗擦掉,稳定一下情绪再进入空调房,以防感冒。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