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沈鸿烈主政青岛6年 奠定了青岛港口城市地位

2016-10-25 08:54:56
来源:城市信报
作者:宫岩
责任编辑:夜楼

沈鸿烈当了六年青岛市长来看看他都干了啥

村村有学校,学龄儿童都有学上 ;一块钱就能住廉租房,比英美国家早了数十年;八大关别墅区 、崂山风景区拔地而起……这一切发生在1931年到1936年,短短六年时间 ,青岛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和港口城市。这些都应该感谢一个人,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

抗战胜利青岛光复后第一任市长李先良曾说,“我国(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之日期虽为1922年12月10日,但空有其名,实际接收青岛土地与主权,应自沈氏(沈鸿烈)于1931年12月16日就职时开始。”沈鸿烈主政青岛6年,究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沈鸿烈。

宣布施政纲要,举行市政会议

从1922年12月中国正式收回胶澳(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到南京政府改青岛为特别市(与北平、天津、上海三地并列),九年间,青岛九易市长,地方政府官员走马灯一般更换,城市建设自然无从谈起。直到1931年12月16日,南京政府把沈鸿烈送到了青岛。

作为东北海军司令的沈鸿烈,为什么到青岛当市长呢?有人认为,他是张作霖核心集团成员,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蒋介石特别把北平、天津、青岛交给奉系军阀,因此才有了沈鸿烈来青岛主政。张志明在《沈鸿烈在青岛》一文中则这样介绍:“‘九·一八’事变后,人数庞大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未放一枪即放弃了东北三省,退入关内。东北陆军驻扎在河北,以沈鸿烈为司令的东北海军也惶惶不可终日,他找到张学良,请示东北海军日后的前途。在张学良的引荐下,沈鸿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拜见了蒋介石。蒋介石任命沈鸿烈为青岛市市长,东北海军全部开到青岛,以当地税收作为东北海军的经费。”

沈鸿烈能带好一支部队,可是面对一座城市,他能做好吗?沈鸿烈就职之初,即针对德日占据及军阀混战给青岛带来的种种不利情势,宣布了十大施政纲要:一为整饬吏治,修明内政;二为厉行自治,充实民力;三为禁绝恶习,改良风俗;四为建设乡村,施惠贫民;五为普及教育,以求实用;六为提倡国货,优遇劳工;七为发展区务,繁荣市面;八为整顿军警,巩固治安;九为慎重邦交,保护外侨;十为力图建设,输入文明。

沈鸿烈还搞了一个市政会议制度。每周举行两次,市长、秘书长、各局局长、市属各处所的负责人等均须出席会议。据解放前在青岛从事新闻工作的松青回忆,该会议的内容“一般是讨论贯彻施政方针;决议提请审议事项;审议财政预决算及经费开支;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但也议些小事,如小学教师生孩子发补助等,无所不议”。经过沈鸿烈的苦心经营,青岛全面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重视城市规划,注重开发崂山

青岛风光优美,沈鸿烈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和旅游业的发展。1932年,颁布了《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划》,对特别区域建筑物的高度、面积、建筑密度、道路宽度与建筑物高度之比等均做了详细规定,使青岛建筑更加规范化。

据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原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桂云介绍,沈鸿烈主政期间,青岛市重修了栈桥,增建了回澜阁,修建了大港三号码头、青岛船坞、薛家岛码头、四川路海军栈桥、小港二号码头;并整修西广场、马虎寓、脏土沟,建立了救济院、习艺所、感化院等。还有天主教堂、水族馆、湛山寺、花石楼、东海饭店、海水浴场等相继建成,尚有一批中西日式旅馆、餐馆、咖啡馆,戏院、电影院、台球房、高尔夫球场、划船俱乐部等娱乐设施齐备,随之交通事业也有相应的发展。八大关一带作为“特别规定建筑地”,拔地而起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别墅群。

沈鸿烈尤其注重对崂山旅游景点的开发,经常游览崂山,进行考察,制定乡区建设纲要。对崂山山区的道路多有修建,如拓宽柳树台至靛缸湾、沙子口至太平宫的道路,在崂山里修建盘山道路、铺梯子台阶。巨峰北下在海拔1100米的丹炉峰有一山泉,名天乙泉,又称原泉。这是崂山海拔最高的山泉,是白沙河的发源地,泉边石刻“原泉”二字,即为沈鸿烈亲自题写。

还有崂山斐然亭,据说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来青岛参观游览,沈鸿烈热情招待,并亲自陪同游览。杜月笙感动之余,出资在崂山的山崖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专门取名为“斐然亭”。这个名字语意双关,原出自“斐然成章”的古语,而沈鸿烈字成章,杜月笙借这个名字表示对沈鸿烈在青岛政绩斐然的敬佩。

兴办学校,一个村就有一所

沈鸿烈所办诸多实事中,尤以普及现代中小学教育和建设平民住宅,最为青岛普通百姓所称道。

在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王勇写的《沈鸿烈的1号座车,连的士都不如》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8岁的小丫头,在街上玩,走过来一位和蔼的伯伯,微笑着问她:“你多大了?怎么不去上学?”听见她回答“家里穷”以后,便扭头对随行人员说:“记下她的名字和住址,尽快安排。”就这样,她进了学堂,学费全免。

问她的那个伯伯,正是市长沈鸿烈。 沈鸿烈对教育非常重视,在他任内,青岛市政府每年均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将重点放在兴办小学普及国民教育上。据张志明介绍,当时青岛农村的学校少,儿童就学非常困难,沈鸿烈责成青岛市教育局制定了一个乡村教育计划,要求各乡区办事处普遍建设小学。沈鸿烈办的学校有多少?不算市区,一个村就有一所。这样孩子可以就近入学,免去了远道奔波。学校建好后,即派人到各村调查学龄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对不让孩子上学的家长处以罚款。现在的育才中学、太平路小学、黄台路小学、台东六路小学、云南路小学等就是那时候办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青岛读完小学和初中的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那时候修建的小学校舍,窗明几净,空间宽敞,按当年建设标准已是一流。

学校建好了,教师水平也要提高。在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支持下,沈鸿烈聘请南开中学教务主任雷法章担任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并创办李村师范学校培养师资,而且每年举办小学教师暑期学校,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让孩子们有学上,沈鸿烈还颁布法令,强制入学,甚至在工厂和妓院,也办起了业余学校。一些业余学校,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比如,他严令青岛最大的妓院平康里为妓女开办教育补习学校,从事娼妓业的女子必须参加学习,否则,妓院封门!

兴建廉租房,房租仅1元

院内有公共清洁卫生设备,接通水电管道,并有邻里办公室、居民会议室等,大院外围均开辟马路,还开办小学、市场等。这么好的平民院,可在当时的房租仅为1元(当时一般工薪阶层平均月收入22元左右)。这就是沈鸿烈为百姓建的廉租房。

为什么想到建廉租房呢?谭洪安、王红在《被遗忘的时光:岛城30年代》一文中说:“青岛民间流传,当年沈鸿烈经常到市内各处私访,从不事先通知,毫无当官的架子,而且说的少,做的多。有一次他带着姨太太到青岛穷人聚集的西镇地区,看到当地百姓大都住在极为简陋的棚屋内,当即决定大力改造。其姨太太出身富家,也支持此举,还动员娘家出资协助修建了西镇数座居住条件较好的平民院。后来青岛各处修建多处此类大院,百姓称为‘八大院’或‘十大公馆’等。这些平民院多者700户,少者300户,每户面积16至18平方米,居住不能超过4人,月租1元,其功能与今天的廉租房相类似。”

沈鸿烈严格规定,凡公务员、教师、警察等公职人员以及资产在500元以上的工商业者,一律不得租住。

查英美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供给低收入阶层之标准房屋建设,而沈鸿烈早在30年代便有此做法,实属先进之创举。

有趣的是,当时沈鸿烈曾与青岛首富刘子山合作搞“房地产开发”,刘子山出地出钱盖大院,沈鸿烈出台优惠政策将其租给低收入者,规定房租全部存入刘子山的东莱银行,刘子山再通过商业存放款获利。刘子山个人的地用完以后,沈鸿烈以政府名义继续划地支持,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青岛的穷人有房住,市政府不用掏开发资金,而刘子山也因此赚到了钱。

主政六年,青岛成港口城市

在这些动作之下,短短六年,青岛就大变样。

最明显的表现是人口快速增长:1929年全市人口为36.2万,1931年为40.3万,1936年9月则增至57.5万。那几年的统计显示,青岛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多为负数,主要是大量外来人口拥入,足可说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自1897年起的20余年间,青岛先后为德、日两国侵占,中国人开办的民族企业发展缓慢,1914年全市有5家民族企业,到1927年的13年里,只增加到43家。1929年以后,青岛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2年达到120家,1934年则达到150家。

1935年1月,沈鸿烈主持修订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其中对青岛作出了一个较为长远的城市规划。沈鸿烈按照当时青岛市区人口大约20万,增加5倍,即100万人设计了这个方案,将青岛的城市版图向北扩至沧口、李村,向东扩展至辛家庄、麦岛,并将整个城市按功能划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五大区域。为了争取经费,沈鸿烈多次向南京政府行政院请求拨款,最终经行政院批准,将青岛的国民政府直属税收机关所收税款每月拨出5万元,用于青岛市政建设。

6年间,青岛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和港口城市。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