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周馥是李鸿章的“大管家” 晚年曾任山东巡抚

2016-11-22 08:32:27
来源:城市信报
作者:田野
责任编辑:夜楼

周馥是李鸿章的“大管家”首个考察青岛的山东巡抚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有所成就并不难,如果能够提携族人一起发展,那才是难;一个家族显赫一时也不算难,但能历四代而朝气蓬勃,人才辈出 ,那真是难上加难。可是在近代,还真有一个这样的家族,这个家族历经四代,产生了诸多的政要、学者、实业家,这就是安徽东至的周氏家族。

说起周氏家族,我们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开山始祖周馥。他追随李鸿章40年,和袁世凯在政治上互相扶持,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周馥。

他被称为“李鸿章的大管家”

周馥(1837年~1921年),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周氏家族的开山始祖。周馥晚年做过山东巡抚,还出任过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是清朝九位级别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不过跟晚年的荣耀相比,早年周馥曾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

周馥生于安徽建德县(今东至县)的一个名门望族,在他幼年时,家境已经不比从前。曹辉、曾科在《安徽周氏:家学渊源 代有人出》一文中说,周馥的祖父、父亲为重振家风,从小就注重对他的教育。他们尤其看重写字,说“字如其人”,从一个人写的字可以看出他的品性和福泽,所以不惜破费、搜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家碑帖,让其一练数年。周馥8岁时拜清末翰林、名僧妙法为师,13岁时从师名儒王应兆,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16岁已能吟诗作对并写得一笔刚劲、洒脱的好字。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时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周氏家族为了逃难避居山中。

后来,家族最终决定让周馥出山,家人怕他不得归,改其名为“复”,后来李鸿章手书褒奖单时,误将他的名字写作“馥”,后来便将错就错,沿用此名。周馥出山之后,身无分文,辗转到达当时的省城安庆,为了糊口,他只能靠摆写字摊为生。也是时来运转,他碰到了一生的恩人——李鸿章。

此时 ,李鸿章正在组建淮军,缺乏通晓知识的人才。据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记载,“周馥受知于李鸿章”的过程是:清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打下安庆之后,曾经在辕门外放置了一个木匦——也就是意见箱,允许军民人等“投书言事”。周馥有一个朋友想提意见,就请周馥代写了一份意见书,曾国藩接到这封投书后,对其文采大为赞赏,对李鸿章说希望能把这个人找来,招募到淮军军营当一名文书。不久,周馥书写的文书传递到李鸿章手中,李鸿章如同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当即召见周馥。周馥后来被李鸿章“招往办文案”,提拔为巡抚大营总文案。 从此,周馥渐渐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李鸿章办理洋务30多年,周馥很多事都参与其中,包括会办天津电报局 、创议架设北塘至山海关电报线路、筹建天津机器局 、开平煤矿,修筑了胥各庄至同庄的运煤铁路以及津沽铁路等等。有些要务甚至是李鸿章挂衔,实际上是周馥来办的。可以说,周馥是追随李鸿章时间最早、最久也最得信任的一个人,被人们称为“李鸿章的大管家”。

和袁世凯是儿女亲家

在晚清历史上,能影响国家进程的人有两个,除了李鸿章那就是袁世凯了。李鸿章是周馥的恩师,而袁世凯则是周馥的儿女亲家。

周馥比袁世凯大二十二岁,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原来,袁世凯与周馥早就相识。光绪六年(1880年),袁世凯在参加乡试落第后北上北京准备谋事做,幸遇已是翰林的徐世昌,徐世昌资助袁世凯南下广东潮州,投奔父辈之交周馥——当时是潮州知事兼办潮州海关。

据王碧蓉所著的《百年袁家》一书记载,周馥让袁世凯做了一名记室,就是文秘,整理档案,有点机械、枯燥。周馥发现袁世凯是一个头脑灵活、胸有大志的人才,于是亲自写信向李鸿章推荐袁世凯,但袁世凯怀揣着周馥的推荐信并没有直接去找李鸿章,而是先去了上海又转去了山东登州投奔其嗣父盟兄吴长庆,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经过十九年的历练,主事朝鲜,小站练兵,任山东巡抚时驱散拳民、稳定局势,等等,袁世凯一路直升至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凯发迹之后,自然感念当年周馥的知遇之恩,周馥也一直认为袁是个人才,两人的联系就更加密切。在此期间,周馥历任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他积极推行新政,编练新军,举办巡警;进行经济改革,振兴商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倡言废除科举,更新学制,创办新式学堂。周馥还建设北洋海军基地,制定《北洋海军章程》,建立海军和陆军学堂,采用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组织教学,为北洋培养了不少人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周馥与张之洞、袁世凯联合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立宪政体,并请派亲贵大臣前往各国考察政治。所以,无论是办洋务、办新式学堂,还是推行新政、振兴商务、编练新军,周馥与袁世凯都是同道共谋,惺惺相惜,两家之间的联姻也是水到渠成。

袁世凯把八子袁克轸选为周馥的女婿,娶周馥的十一女周瑞珠为妻。周馥和袁世凯,当年的忘年交,变成了亲家。

首个考察青岛的山东巡抚

周馥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对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的发展也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周馥接替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周氏家族与山东的百年纠葛自此开始。上任伊始,他即考察小清河能不能通航。当时,德国人借修筑胶济铁路之际,肆意掠夺沿线的矿产资源。周馥不畏强暴,迫使德国人撤走胶济铁路驻军并归还五矿,维护了民族利益,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年年底,周馥就做出了考察德占青岛的计划。在此之前,历任山东巡抚包括袁世凯在内,都没有踏足青岛,《胶澳志》中因此说,“是为山东巡抚出巡胶澳之始”。而周家第四代、北大教授周一良的追述是:德国占领青岛,山东巡抚和德国总督无任何来往。周馥到任后要求访问青岛,青岛的德国牧师卫礼贤在所著《中国心灵》一书中说“他那真诚坦率和健康的幽默感立刻扫去了人们心中的疑云。”

周馥为什么与众不同,上任之初就要来青岛考察呢?他写给军机处的函中清楚地表达了青岛之行的目的:“访问首先在于了解德国对胶澳租借地发展的规划,亲眼看一看当地的情况。”

周馥坐着小船,顺小清河而下,到了羊角沟,然后到了烟台,最终于当年12月5日登陆青岛。周馥来到青岛,受到了德国人的热烈欢迎。《青岛通鉴》留有记载:“德国武官都沛禄(即胶澳第三任总督,后翻译为特鲁泊)派员迎接,礼貌周备,供张颇盛。”周馥还应邀做客汇泉湾畔总督临时官邸——一栋典雅别致、由德国舶来拼装组合的“瑞典木屋”。在这里,他赞赏德国人在青岛城区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种种先进之举。在卫礼贤创办的礼贤书院,周馥对新式教育颔首之际,允诺学生可直接升入山东大学堂读书。周馥还“召集华商温语宣慰”,向他们讲解了旨在促进青岛与山东商业贸易关系的措施、德国在济南设立领事馆的意义,以及派遣一名官员前来调解当地商人与山东商人之间争端或处理诉讼案件的设想。

周馥在青岛考察完毕后,做出了两个维护民族经济的大动作。第一个,就是从省金库拨专款投资矿山开采,由此形成与山东矿务公司的竞争,这直接导致了后者的破产,阻止了德国经济势力在山东内地的渗透;第二个,就是在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自开商埠,从而开启了济南乃至整个山东自主探索近代化的序幕。正是由于周馥的这一举措,才使得济南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嬗变。这次嬗变,迅速提升了济南的经济地位。

晚年青岛组织“十老会”

清朝灭亡后,周馥举家避居青岛。当时逃到青岛的清朝“遗老”多达120人,他们内部还组织了各种社交活动和联谊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周馥、劳乃宣、陆润庠等十人组成的青岛“十老会”。

据青岛文史专家鲁勇所撰《清朝遗老的青岛“联谊会”》一文记载,当时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总监督(校长)劳乃宣见到遗老中有九人在70岁以上,即78岁的周馥,74岁的陆润痒,73岁的吕海寰、刘云樵,72岁的劳乃宣、王石坞,71岁的赵尔巽、童次山、李惺园,再加上69岁的张人俊,组织了一个“十老会”。十老德高望重,在青岛的逊清遗老中受到尊重,常借各种机会写诗联句、泼墨丹青。

其中年龄最长的是周馥,周氏家族在青岛“遗老”中是第一大宅门。周馥的儿子周学熙曾任民国财政总长,他在青岛开办了华新纱厂,是当时青岛最大的民族企业,周家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新中国成立后华新纱厂改为青岛国棉九厂。周馥一家在蒙阴路、湖南路口筑有宅邸,三座楼房,一大庭院,为当时青岛最大的宅邸。

1912年9月孙中山来青,就是乘坐周馥所备敞篷四轮马车开展活动的,此时周馥的身份是三江会馆会长。

1913年,周馥给卫礼贤介绍了一位中国老师,这就是劳乃宣,一个对卫礼贤的译经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

1914年,德日青岛之战来临前 ,由于对日本人的警惕和排斥,周馥举家迁往天津。1921年8月21日谢世,享年84岁。特约撰稿 田野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