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历史上的今天: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2017-06-02 09:11:29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光影

原标题:今天,纪念青岛解放68周年!青岛人请记住这一天!

68年前的1949年6月2日,是青岛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青岛解放了!

历史回放 解放青岛

\

华东军区警备四旅旅长邓龙翔用电话指挥部队攻克铁骑山。

\

市民们在游行大会上欢庆解放。

兵分三路发起青即战役

1949年春,山东全境大部解放,只剩青岛、即墨及海上的长山列岛仍为国民党军所盘踞。为解放青岛、即墨,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三野战军序列,归山东军区指挥。山东军区以三十二军6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华东警备四旅3个步兵团、警备五旅1个步兵团,胶东军区2个基干团、1个榴炮营,南海军分区和滨北军分区的独立团以及部分地方武装,担任解放青岛、即墨的任务。为便于统一指挥,山东军区成立青(岛)即(墨)战役指挥部,许世友任指挥,谭希林任副指挥。

5月3日,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发起青即战役。19日,青即外围战结束。26日,解放军发起全面攻击,奇袭驯虎山,血战铁骑山,突破三道防线(即墨城为中心,沿马山、盟旺山、莲花山、四舍山、铁骑山等制高点组成支撑点相连的防线为第一道防线;西起胶济铁路线的女姑口、城阳、流亭沿白沙河以东的大部地带是敌军修筑的野战工事和城镇据点,是为第二道防线;自沧口、李村至沙子口沿线的碉堡、炮台等防御工程,是青岛市区外最后的一道防线),逼近青岛市区。6月2日拂晓,敌军从沧口败退乘船难逃。12时许,青岛完全解放,青岛人民迎来新生。

突破防线挺进市区

青岛解放当天,人民解放军进驻青岛市区,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青岛市军管会)、中共青岛市委随军入市办公。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警备司令部宣告成立,马保三任市长,谭希林、刘涌分别任警备司令部正、副司令员。全市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解放,并向人民解放军敬献了万人签名的大旗。

青岛解放当日,青岛市军管会接管青岛广播电台,改名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当晚开始播音,第一条新闻就是向全市人民宣布青岛解放。随军进入市内的胶东区委机关报《胶东日报》于6月5日继续出版。12月9日,胶东日报社迁至莱阳。12月10日,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正式出版。

为欢庆青岛解放,青岛市军管会、市政府于6月15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全市13万群众参加集会游行。主会场设在市政府大楼前,大楼上高悬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检阅台遍插红旗。

烈士徐玉珠

冒着敌人的炮火,她背出50多名伤员

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的西南端,矗立着一座卧虎状的小山,名字叫丹山。1949年5月31日至6月1日,就是在这里,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迈出了解放青岛的关键一步。

沿着崎岖的山路一直向上,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空地上立着一块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前留下的鲜花告诉人们:这里仍不断有人前来祭奠。雷风春、张克信……纪念碑上刻着18位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18位烈士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是徐玉珠,她是一位年仅18岁的卫生员,安徽人,1947年参军,1948年入党。战斗中,她的任务是抢救伤员和作战地宣传。

丹山战斗打响前,我军在距丹山北面10华里的前古镇村设立了战地医院,担负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的救护工作,然后将重伤员转运至后方。徐玉珠是一名军医,抢救伤员的过程中她忽然发现一个问题:部分重伤员因包扎不及时,加上转运路途较远,抬到医院后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而牺牲。怎么办?她大胆决定,到前线去,第一时间抢救伤员!徐玉珠提出申请后得到组织批准,她火速赶到战场。这时的徐玉珠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全力包扎重伤员。为避开乱枪,她将伤员背在身上,用低姿匍匐的动作一次次把受伤战士转运到安全地带,膝盖、胳膊肘都被石块磨破流血,她却浑然不觉。

在炮火停息的间隙,徐玉珠还率领其她女战士,手持用铁皮卷成的喊话筒,向山上国民党守军进行攻心战,并借以掩护侦察人员侦察敌人的暗堡。徐玉珠大声喊道:“国民党32军的士兵们,青岛马上就要解放了,你们的父母、妻儿都在眼睁睁地盼着你们回家团圆!赶快放下你们手中的武器,投奔到解放军这边来,解放军发路费让你们回家……”

由于丹山守军士兵大多数是被抓壮丁强行入伍的,有的还是从周边村庄抓来的,当天夜里就有数人偷偷下山投奔到我方阵地。由于在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此时的徐玉珠已多处负伤,但她仍坚持在一线抢救伤员,指挥员多次劝她撤下去休息,看到倒下的战友和不断增加的伤员,她坚决不肯下火线。就这样,徐玉珠先后从山上背下了50多名伤员,而她本人却在抢救前沿阵地重伤战士的过程中不幸壮烈牺牲,用18岁的生命、青春、热血铺平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青岛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丹山战斗结束几个月后,徐玉珠的妹妹徐玉兰来到丹山村,准备将姐姐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徐玉兰当时就住在时任村妇女会会长的金玉敏家里。金大娘眼含热泪,代表丹山全村乡民对徐玉珠的亲属提出诚恳请求:“玉珠是在解放我们家乡的战斗中牺牲的,大家都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村民们一致请求将玉珠烈士的遗骨埋葬在丹山,世世代代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徐玉兰深受感动,最终答应将烈士的遗骨留在丹山。

在金玉敏女儿陈砚秋的记忆里,从那之后每逢除夕这一天,金玉敏老人都会端着包好的饺子来到位于当年丹山战斗所在地的徐玉珠烈士的墓碑前看望:“闺女,过年了,我们等你一起回家吃饺子。”陈砚秋告诉记者:“老人一直坚持了35年,直到1985年去世,她一再嘱咐我们要继续把这事坚持下去。” 如今,徐玉珠烈士墓已统一迁到城阳区烈士陵园。

陈砚秋说:“当时徐玉兰在丹山待了一周,三次到山上祭奠姐姐的坟墓。那时候我还上小学一年级,听她说,她姐姐叫徐玉芝,而非徐玉珠。陪徐玉兰上山时,当年的碑上也是用墨汁写的‘徐玉芝’三个字。”记者在中华英烈网上发现,一名昌邑籍的男烈士叫徐玉珠,也是在丹山战斗中牺牲的,由此推测可能由于安徽话中‘芝’和‘珠’发音很相近,所以村民们在口口相传中把两位烈士的名字弄混了。”(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烈士张克信 青岛的“董存瑞”

“还记得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课文吗?在丹山战斗英勇献身的烈士中,也有这么一位英雄,被丹山村民深深怀念。他就是张克信。”丹山社区村委成员招吉学指着墓碑上的名字告诉记者。

1949年5月31日晚,奉命攻打丹山岭守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81团三营指战员,根据团部作战部署,借着夜色首先扫清丹山岭外围敌碉堡火力点,为总攻扫除障碍,开辟道路。一声令下,严阵以待的爆破队员,抱着炸药包,在火力掩护下,各自奔赴预定的爆破目标,随着连续的爆破声,冲锋号吹响。在总攻的过程中,又遭遇到一股敌暗堡火力的阻击。原来,狡猾的敌人借山势,在险要的位置修筑了双层暗堡,给进攻部队造成较大的伤亡。

此时此刻,一直站在指挥员身边待命的通信员张克信同志,亲眼目睹了喷着火舌的敌暗堡和战友连续倒下的身影,按捺不住心中怒火的他挺身向指导员敬了一个军礼,主动要求上前炸碉堡。张克信是刚入伍的新战士,是参加这次战斗中年龄最小的。在战友火力掩护下,他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的暗堡,跌倒后又爬起来,他不幸身负重伤,仍然一步步靠近碉堡,最终拉响了导火索,用年轻的生命为攻克丹山、解放青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岁月在流逝,张克信的坟墓也没有等来亲属。直到2010年,远在陕西居住的张克信的弟弟通过丹山社区网站,知道了哥哥在丹山战斗中牺牲。张克信的英雄事迹并未传回家乡昌邑(原昌北县),关于张克信的去向,村里流传多个版本:有人说他犯了错误被关起来了,有人说他去台湾了。招吉学说:“张克信的弟弟告诉我们,他母亲始终不相信儿子会犯错误,在弥留之际,还一直叮嘱他要找到哥哥。如今,他哥哥终于可以正名了。”(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