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规划局2018年工作要点

2018-02-11 16:58:18
来源:信网
责任编辑:三人目

2018年,市规划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全市项目现场观摩总结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五个“牢牢把握”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城乡规划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青岛特色、高点定位,不断深化“知远行正”规划品牌,继续加强和细化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坚决落实好“创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举措,着力在增强规划“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上积极实践,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精细规划水平,彰显城市风貌特色,增强市民获得感”上用心谋划,在打造“明智规划、效能规划、阳光规划”上持续发力,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谋长远”,狠下一番“绣花”功夫“抓精细”,用钉钉子精神推动规划落细落小落地落实,确保城乡规划在奋力建设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青岛的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为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贡献规划智慧和力量。

一、坚持“明智规划”,构建科学完整的规划成果体系,科学支撑青岛发展“三个坐标”,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转变以往“重审批”“轻编研”的惯性思维,集中精力开展规划编制研究,建立并完善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次区域(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建设(村镇)规划“五位一体”的规划成果体系,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利用合理规划管控城市公共资源。

(一)着眼“两个一百年”,构筑城市顶层设计。按照“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围绕当好全省经济发展龙头、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三个坐标”定位和“两个百年”战略目标,深化完善并全面完成《青岛2050远景发展战略》及系列专题研究,提报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高点定位城市发展愿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职能分工,优化城镇空间与功能布局,科学制订经济产业、社会文化、生态环保等多维度发展策略,形成引领城市长远发展的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确保未来时期的青岛城市发展率先走在前列。

(二)开展《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编制。根据现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整体评估情况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以《青岛2050远景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青岛市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促使经济社会发展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清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同步开展《青岛大北岸发展研究》等相关专题研究,增强区市联动和发展活力,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为新版城市总规科学精准编制、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奠定基础。

(三)加强次中心城市规划协调与指导。加强与省住建厅动态沟通和衔接,严格落实省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规划统筹和指导协调,全力推进莱西、平度、胶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上报审批。统筹落实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逐级细化、锁定各类规划控制线,促进市域城镇组团协作分工、错位发展,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

(四)清晰区域发展定位,深化完善分区规划。进一步深化完善《青岛市东岸城区分区规划》《青岛市北岸城区分区规划》,提报市政府批复;协调指导完善《西海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按程序协助组织上报省政府审批。科学确定三个城区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妥善安排市级重大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及重要产业载体,研究提出生态空间管制、旧城有机更新、风貌特色塑造等实施策略。按照“四区一带多园”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要求,做优做美东岸城区、做高做新北岸城区、做大做强西岸城区,高效配置资源要素,优化用地布局,保障工业发展用地,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提高产业用地效率,促进城市二三产业交织发展,构筑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五)锁定控规编制成果,实现法定控规“全覆盖”。加强与各区政府的沟通和衔接,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各区经济发展需求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总计81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陆续提报市政府批复锁定规划成果。同时,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维护制度,按照“严守底线、保障基本、包容适用、稳定可控”的原则,加强控规“片区、单元、地块(街坊)”三级管控,解决好“刚性约束”与“弹性包容”的关系,完全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00%覆盖,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法定依据。

(六)注重城市更新,为老城区发展注入新活力。立足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组织编制《胶州湾老城有机更新示范带总体规划》,梳理城市更新发展脉络和工作路径,对标世界一流湾区提升品质。对市南西部老城区、市北老港区、老四方工业区、楼山后片区、金家岭片区、沙子口片区、流亭机场片区、黄岛石化片区等8个重点片区共计146平方公里范围,提出有机更新规划指导,统筹老城更新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传承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和深厚产业底蕴,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迭代更新和城市功能提升。

(七)加强市政交通专项规划编研,打造便捷舒适生活环境。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完成《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编制和报批,合理配置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道路网系统,有效指导城市道路设施规划建设;完成《青岛市中心城区市政厂站设施用地整合与控制专项规划》编制,合理确定市政厂站设施的规模和用地需求,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开展《青岛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修编,重新评估并适当调整原规划停车场位置和规模,预留轨道交通P+R停车场,指导我市中心城区停车问题科学有序解决;完成《青岛新机场综合交通衔接规划及近期实施公路、城市道路项目》《城市轨道与机动车交通发展关系研究》《青岛铁路远景空间预留规划》《青岛市新城市主义规划建设模式下的TOD交通导向开发研究》等一系列专题研究。

(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编制完成《青岛市大沽河保护控制线规划》,保护大沽河流域生态环境,指导两岸城镇、村庄发展建设;推进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加强基层规划队伍建设,提高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区内村庄规划管理,完善四市乡村规划许可管理制度;督导四区三市加快乡村建设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力争2018年底各市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举办特色小镇及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开展送规划下乡和规划设计结对服务活动,组织设计机构做好城镇村庄规划编制和咨询服务。

二、坚持“效能规划”,创新规划管理工作标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时尚美丽城市品质

整合协同各类空间规划,突出城市设计,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坚持简政放权,创新规划服务,推行标准化管理,提高精准高效服务水平。

(一)扎实推进“多规合一”,绘制市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完成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市域“三区三线”划定,加强城镇空间管制,协同各部门和区市空间规划,完全构建青岛市“1+X+N”空间规划体系,绘制市域空间发展规划底图,形成城乡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完成中心城区“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编制和信息平台建设,组织专家评审,形成正式规划成果。

(二)持续推进城市设计试点,助力时尚美丽青岛建设。编制完成《青岛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建立“总体、区段、地块、专项”四个层面的城市设计编制管理体系;完成《青岛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青岛市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青岛市城市公共艺术规划设置管理办法》《青岛市街道空间设计导则》制定;开展《青岛老城区更新与活化策略研究》《基于公共艺术空间识别体系的城市设计试点研究》等系列研究;建立《城市设计综合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平台,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统一平台,监测管理;全力做好住建部建筑设计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力争青岛市成为全国首批建筑设计试点城市;按照建设美丽青岛三年行动总体部署,指导各区全面完成重点区域、继续推进其他区域建筑立面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同步启动建筑立面管理规定立法调研,建立健全建筑立面长效管理机制。

(三)强化海岸带规划管理,严格管控涉海项目。优化完善海岸带规划管理体制,起草海岸带管理委员会工作章程,运行并强化青岛市海岸带规划委员会职能,严格海岸带建设项目审查程序;开展《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研究》编制,制定《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条例》(草案),按程序提交市人大审议后正式实施。

(四)加大规划监督检查力度,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充分发挥遥感图斑核查“听诊器”“指向标”作用,依托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辅助手段开展城乡规划督察,积极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坚持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强化城市总体规划“三区四线”控制与保护,确保城市规划目标任务和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落实,切实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逐步形成尊重规划、服从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大数据应用,提供精准规划服务。借助百度慧眼青岛规划联合创新实验室,对民众出行的百度大数据进行规划技术分析,对旅游、客流、交通运行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并将技术研究成果向社会发布。运用“基于AR的景观影响评价方法”“基于大数据的宜居幸福公共服务体系”等新技术,提高规划编研精准度,更好地服务岛城市民。

(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审批”。完全实现“两集中、两到位”,市局主抓规划编研,审批向驻区分局下沉,深入一线服务驻区政府发展。在全国规划系统首创“全城通办”的基础上,通过前期实践进一步优化完善“互联网+审批”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满足服务对象“就近、便利、高效”办事需求,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规划服务。推行标准化和清单式管理,规范审批流程,提高便民服务水平,促使规划审批进一步提效增速,结合经济发展环境,力争全年审批量同比提高10%。围绕“双百千”工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常态化走访联系企业制度,实施“一业一策”,切实加大蓝色、高端、新兴产业项目支持力度,提供行之有效的点对点服务,满足项目建设落地需求。

(七)聚力“三个提升”,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实行“三督查一谈话”制度,将作风建设贯穿于规划工作始终,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境界,着力提升责任担当意识,聚焦工作落实,不断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升工作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便捷、精确、透明、贴心的服务企业氛围,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坚持“阳光规划”,注重城市风貌塑造,突出宜居幸福体验,实现规划的社会认同与合力,提升魅力城市指数

强化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将规划决策与实施置于阳光之下,让民众乐于参与规划、社会交往更有温度,与广大市民共建风貌独特的宜居幸福城市,不断增强获得感体验感,让民众来了就不想走,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一)标准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求。在前期试行《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提报市政府正式发布实施,科学规范指导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分级分类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在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点落位,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序引导和促进与幼有所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

(二)推广“口袋公园”建设,升级改造街角空间,共享休闲开放空间。开展“我身边的口袋公园”公众调查,摸清底数,吸纳民意,完成城市微空间利用及设计研究,指导各区政府对现有街角空间进行升级改造,为市民打造多元化、人性化、精致化城市公共空间。技术规定固化“口袋公园”并纳入审批清单管理,积极开展规划实践,全城进行推行推广。新建项目按一定比例且不少于300平方米预留对外开放公共活动空间,同时配置街心花园、健身器材、休闲娱乐场地等便民设施,真正“还绿于民”“还空间于民”,让广大市民得到真真切切的体验和实惠。

(三)构建风貌管控“全体系”,增强城市辨识度。严格遵循《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依法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善《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报市政府批复,全域开展风貌要素普查,建立保护名录,塑造风貌特色,提出管控要求;深化13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依次提报市政府批复,科学指导街区保护和更新发展;完成胶济铁路沿线工业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打造胶州湾东岸百年工业文明长廊和现代都市创意海岸。

(四)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现独具魅力城市形象。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工作章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名城保护和历史建筑利用专家咨询,同步开展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进一步加强名城保护各项工作;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研究,指导配合区政府开展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完成我市第三批历史建筑认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完善历史建筑档案资料和历史建筑挂牌保护。

(五)敞开大门办规划,实现城市共建共享。精心组织市城规委会议,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审查把关作用,凡是重点区域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均提交城规委会议研究审议,科学谋划城市发展。通过规划馆、雕塑馆开展规划批前公示、规划成果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公众文化艺术交流、市民公益活动,利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两微”及政务网站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通过“两线一网”、政府热线、政府信箱等渠道广开言路,积极办理并充分吸纳广大市民对城乡规划的意见建议,努力搭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平台,持续激发市民了解、参与、监督城乡规划的热情,引导民众共商城市发展,共绘规划蓝图,共享规划成果。

[编辑:三人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